卡他莫拉菌一直被认为是呼吸道正常寄居菌群,一般不致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菌可导致多种急慢性感染,如儿童慢性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现已跃居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致病菌。本菌可产生beta-内酰胺酶,使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
一、国内药敏研究现状
目前,卡他莫拉菌的致病性已引起国内学者们的 在国外,卡他莫拉菌已成为继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之后的第3位院外感染的条件致病菌。许多学者致力于卡他莫拉菌的耐药状况研究,其结果的判定多用NCCLS对流感杆菌的判定标准。 1.青霉素类:由于卡他莫拉菌产beta-内酰胺酶率急剧升高,导致其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Daniel等~年对亚洲和欧洲48个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卡他莫拉菌对阿莫西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90)为8mg/L。Bandak等对~年15个国家卡他莫拉菌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中得出,其中阿莫西林MIC90为4mg/L。Fluit等对例来源于20医院的卡他莫拉菌研究表明,青霉素耐药率为92%。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不能做为治疗卡他莫拉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对于beta-内酰胺酶阳性的菌株,不管药敏结果是否敏感,均应视为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 2.头孢类抗生素:目前,国外报道卡他莫拉菌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普遍敏感,而对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Daniel等报道头孢呋辛MIC90为2mg/L,头孢曲松MIC90为0.5~1.0mg/L。Bandak等报道头孢呋辛与前者相同,头孢克洛的MIC90为1mg/L。头孢丙烯MIC90为8mg/L,氯碳头孢的MIC90为2mg/L。结果表明头孢丙烯的敏感性很差。在亚洲太平洋地区,Larrson等从南印度收集的卡他莫拉菌的药敏结果表明,其对头孢噻肟比较敏感。尽管头孢类抗生素的MIC呈上升趋势,但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对治疗卡他莫拉菌感染目前仍很有效。 3.大环内酯类:Daniel等报道在亚洲和欧洲,阿奇霉素的MIC90为0.06mg/L,克拉霉素为0.12mg/L。在北美,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和红霉素的MIC90分别为0.12mg/L、0.25mg/L、0.25mg/L,其耐药率为0,与国内报道相比存在差异。但在西班牙,红霉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4.喹诺酮类:卡他莫拉菌对喹诺酮类极度敏感。Daniel等报道左氟沙星对卡他莫拉菌的MIC90为0.06mg/L。Bandak等报道欧洲、南非、拉丁美洲环丙沙星MIC90为0.03mg/L。另有报道在加拿大,卡他莫拉菌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的耐药率均≤1%。Nightingale报道莫氟沙星(BAY)——一种新的82甲基2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卡他莫拉菌的MIC90为0.25mg/L。 5.其他抗生素:beta-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产beta-内酰胺酶的菌株有较强活性。Daniel等报道在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阿莫西林/棒酸对卡他莫拉菌的MIC90为0.25mg/L,在西班牙为0.5mg/L。对氨基糖苷类,在西班牙,17%分离株对链霉素耐药,对卡那霉素、新生霉素也有耐药株存在。Larrson等对南印度的报道为卡他莫拉菌对氯霉素和四环素都比较敏感,对TMP/SMZ15%表现为敏感性下降,9%表现为耐药。在台湾,8.8%和14.4%的分离株对SMZ及四环素耐药,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卡他莫拉菌的耐药机制 卡他莫拉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的原因是beta-内酰胺酶中的BRO内酰胺酶的产生所致。自年首次报道beta-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后,beta-内酰胺酶阳性率急剧上升。最近文献报道在北美和欧洲,beta-内酰胺酶的阳性率高于90%,研究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地区变化。在亚洲太平洋地区,beta-内酰胺酶的阳性率为68%。在台湾,beta-内酰胺酶的阳性率为98.5%。BRO内酰胺酶是位于细菌外膜上的一种33kD的脂蛋白,是由染色体介导的,基因可能位于结合转座子上。目前发现有三种BRO内酰胺酶,即BRO-1酶、BRO-2酶和BRO-3酶。耐药株中约90%产BRO-1,其余10%产BRO-2酶,极个别的菌株产BRO-3酶。国外也有报道BRO-1酶和BRO-2酶产生率分别为97.5%和2.5%。与产BRO-2酶的菌株相比,产BRO-1酶的菌株具有更高的MIC,原因在于,BRO-1的高转录活性可产生更多的BRO-1酶,而BRO-2酶产酶量的下降是由于卡他莫拉菌beta-内酰胺酶基因(bla)增强子区的21bp缺失所致。有报道对于所有产BRO-2酶的菌株,阿莫西林的MICs为1mg/L,而大量beta-内酰胺酶阳性对阿莫西林MICs为1mg/L的菌株中产BRO-1酶的菌株占88.1%。在BRO-1酶阳性的菌株中也存在许多菌株对阿莫西林敏感,说明产酶与其耐药性并不完全一致,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存在。另外,有报道8%青霉素耐药菌株的beta-内酰胺酶为阴性,其原因可能是由TEM-1beta-内酰胺酶所致。 目前,在国内外均有耐四环素菌株的报道。在台湾,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4.4%,在北京为45%。有人分析了四株四环素耐药菌株,结果表明在细菌染色体上携带有TetB基因,该基因不能被转移。对同一地区此种菌株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耐药性的传播是由同种菌株的扩散造成的。 卡他莫拉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据报道是由于耐药菌株可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但对此酶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大量卡他莫拉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关。Thrane等对应用抗生素治疗0~5岁儿童中耳炎的研究发现,经抗生素治疗组与未接受抗生素组相比,前者培养出的卡他莫拉菌beta-内酰胺酶阳性率高于后者,尽管其统计学结果无显著意义,但表明了这样一种趋势,即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细菌的beta2内酰氨酶阳性率升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基层检验网论坛,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