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嫌弃的装备,美国竟豪掷30亿部署关岛

21日,美国“TheWarZone”网站根据美国海军部代理副部长汤姆·曼奇内利访问关岛时发布的一张特殊图片,对美军在关岛的陆基“宙斯盾”系统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简要讨论。整体而言,文章弥漫着一种忧虑的氛围。

▲图片中呈现的MK-41陆基垂直发射系统

年8月,五角大楼鉴于弹道导弹威胁的显著增加,决定对关岛的防空和反导系统进行全面升级。除了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外,还计划增设20个场地,以布置导弹、雷达及其他辅助设备,力争使关岛成为“全球空中防御最强地区之一”。然而,这一被称作“增强型综合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EIAMD)的项目,仍主要依赖于AN/SPY-1相控阵雷达和MK-41垂直发射单元。这两种装备设计于40多年前,至今依然是美国海军的核心武器,如今又要上岸执行重要任务,实在有些滑稽。再加上美国军方计划在三年内为EIAMD拨款超过30亿美元,这一切也就不难理解了。

▲AN/SPY-1雷达与MK-41垂直发射系统仍然是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标准装备。

早在十多年前,美军就开始尝试在舰载“宙斯盾”基础上开发陆基版本。年6月,首套真正意义上的陆基“宙斯盾”在罗马尼亚启动建设,经过两年,于年竣工。与更常见的“爱国者”和“萨德”相比,陆基“宙斯盾”完全放弃了机动性,以换取更强大的支持设施和更为稳定的作战环境。美军对这一陆基“宙斯盾”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波兰又建立了第二座,加上在夏威夷的测试型,关岛则成了全球的第四座。然而,虽然这些陆基“宙斯盾”均以反导为主,但在罗马尼亚、波兰和关岛的待遇截然不同。前两者位于中欧平原,拥有良好的雷达覆盖,并且前方有多重防空单位保护。尽管由于位置固定,依然会成为攻击目标,但与其收益相比,这一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位于罗马尼亚的陆上“宙斯盾”系统

关岛的面积较小且山峰众多,陆基“宙斯盾”在这里缺乏战略纵深,还要应对雷达遮挡的问题。网站“TheWarZone”在一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这个问题,并提出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在一年前美军提出EIAMD规划时提到的:“考虑将部分设备放置于地下、海上或海滩上”。然而,若真的这样操作,建设在地下和海上的难度与技术障碍都不容忽视。如此一来,何必要费如此大的力气将陆基“宙斯盾”部署到关岛呢?相比之下,整合现有的“爱国者”和“萨德”系统,才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美军在关岛的EIAMD基地建设计划

实际上,日本在年末(也就是第一套陆基“宙斯盾”投入使用一周年后)决定从美国采购两套陆基“宙斯盾”,计划分别部署于东北和西南,以便全境覆盖。此次军购的重点在于放弃AN/SPY-1雷达,选择在洛马AN/SPY-7雷达的基础上结合部分日本技术开发的新雷达,这显示出日本对AN/SPY-1的不满。然而到了年,由于费用过高和民间反对的理由,日本决定取消陆基“宙斯盾”的部署计划,转而准备建造两艘专用的“宙斯盾”搭载舰。不论这一理由的真实性如何,日本在部署陆基“宙斯盾”的过程中,暴露出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短板:AN/SPY-1雷达的老化及固定部署带来的防御风险。

东风-26同时被称作“关岛快递”。

直接说清楚,东风-26和东风-17等中距新型武器的出现,使得美国在东亚的传统前线基地面临严重威胁,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科技发展趋势。如果美军理智的话,应该采取措施扩大作战距离,把原本的前线基地转变为观察和牵制单位,并做好在战争中遭到全面打击和被彻底弃用的准备,将军事重心转向后方。然而,现在却逆势而行,在关岛部署所谓的全域防空和反导系统,这就像是面对胡塞无人机的威胁,却考虑30多年前海上再装填系统的方案,而不是研发轻量级的反无人机装备,完全是单一思维的表现。当然,从中国空军和火箭军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件坏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ianiyaa.com/czjs/33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