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88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为村民脱贫开出了哪些“良方”?
做好土地文章甩掉贫困帽子记布尔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阔斯特克镇阔克达拉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村里现在发展规模化经济作物种植,地好种了,也好租了。”今年,布尔津县阔斯特克镇阔克达拉村村民吴华将自家的土地承包了出去,有近万元的收入。
布尔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通过土地确权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增强了村委会自身“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快速增收,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打造致富“引擎”土地“抱团”促增收阔克达拉村有户人,耕地面积亩,耕地不集中,分散经营的模式是制约种植户增收的瓶颈。
为改变这一状况,工作队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将每户多块分散土地集中整合,将分散经营的耕地集中起来,使零散的、撂荒的耕地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使本村可耕种土地从原有的亩,增至近亩。
工作队发挥派出单位的优势,对土地适宜种植何种作物进行摸底,形成调研报告,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对村民进行讲解,土地整合中把集体地以招标形式承包给村民,使集体地价格升高、增值,每户承包30至50亩,以每亩至元不等的价格租给村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以前的27.6万元增长至45万元。
村民张二红说:“以前我们种地都是各顾各的,有时候因为浇水的事情还能和邻居争吵半天,工作队来了之后,帮我们整合土地,带我们增收,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调整产业“老”结构增添致富“新”动力打瓜、油葵、食葵、玉米是阔克达拉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规模小、分散种植,农作物品种、管理标准不利于统一,品质和产量自然难以保证,大马力机车主不愿意为小地种植户作业,村民们遇到找车难题,延误了最佳农时,因而出现了作业标准不达标、种植效益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户的增产增收。
在土地确权整合之后,村民手中的土地多了也更集中了。为了能够达到规模化的效应,工作队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引导村民对承包土地采取出租、抵押等方式,实行依法、有偿流转,让土地向种田大户、致富能人、民营企业集中,连片承包土地。以打瓜、食用葵、油葵、葫芦等经济作物为主,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管理种植,秋收时统一出售。
在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村委会与邻村争取帮扶项目资金万元,按照统一规划原则,两村合建一个大型仓库和一个大型晾晒场,主要用于储存打瓜、油葵以及农作物的晾晒。为保证水土的稳定性,两村还共同商议在周边种植了防护林带,促进当地农业向产业化快速发展。
发挥庭院“小”土地蔬菜经济“富”农户红通通的西红杮、顶尖带刺的黄瓜、纤细嫩绿的豆角……走进阔克达拉村村民马光红的家,院门两边生机盎然的蔬菜园子让整个小院充满了生机,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放眼看去,有蔬菜、有鲜花、有果树,家禽也都被圈养起来,小小的农家院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自从我家搞起庭院种植后,这个小小的院子就发生了大变化,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也给家里带来了经济收入,真是好啊。”马光红笑着给人们介绍起自家的情况。
今年,工作队通过土地整合,帮助全村56%的村民把耕地流转承包出去,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工作队又发挥起村民家庭“小”块土地的作用,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起庭院经济。“今年,我家种了半亩的土豆,秋天拉到市场上卖,能增加元的收入。”这个不起眼的小园子里种出了村民王岚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为提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性,工作队还经常邀请技术能人、农业专家在农牧民夜校讲种植技术,鼓励引导养殖家禽的农户,一方面免费投放蛋雏,一方面联系企业、酒店收购。对蔬菜种植户,与镇学校食堂、县农贸市场达成协议实行订单合同,解决了蔬菜种植户销售难题,形成了“农户+庭院经济+企业”的“三位一体”微循环互动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通过引、帮、带和统一管理,帮助全村人转移就业,余亩庭院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余万元。
“抱团”打馕托起村民致富梦记克州党委宣传部驻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麦依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麦依村富余劳动力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克州党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结合村情实际,充分整合当地村民打馕多的优势,不断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充实村民口袋,积极推动麦依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赢得广大村民一致好评。
凝心聚力找市场合作社迈出“第一步”“现在我也是一名上班族了,每月都能领到多元的工资,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谈起加入打馕合作社的变化,贫困户吐孙江·买买提高兴地说。今年,克州党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麦依村会打馕手艺的村民多,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没有打开更多市场。
工作队与村“两委”反复研究,以抓党建促脱贫为抓手,做好思想引导,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农民党员座谈会议,教育和引导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今年2月初,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委会与5家企业签订了每天个馕的订单。刚开始,几位打馕师傅看不到市场前景犹豫徘徊,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算明白账经济账,最终赢得了更多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为整合资源优势,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3月份,工作队决定把发展馕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精准项目之一,自筹资金30万元,修建了平方米的传统打馕厂房,搭建了12个土馕坑,将村里6家打馕店集中起来成立了打馕合作社,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抱团取暖、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健全制度抓管理合作社蓄力“加速度”
为将打馕合作社做大做强,工作队帮助合作社办理了工商、税务法人和营业执照,注册了“麦依馕”商标,确保合法经营。参照企业化管理,通过村“两委”班子举荐、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选举出合作社社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总经理由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监事由村第一书记担任,确保合作社有人管理、管理得当。
合作社坚持以制度抓管理,工作队指导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生产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等5个制度,划分了监控区、更衣区、储存区、和面区4个工作区域,下设产品设计组、后勤保障组、打馕组、和面组、市场营销组、卫生监督组、财务管理组、质量检验小组8个小组,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发展壮大合作社,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就业脱贫,我们合作社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采取‘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党员+打馕师傅’‘打馕师傅+学徒’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在6个打馕师傅的基础上,吸纳招聘了12名贫困户作为打馕学徒,培养优秀的打馕能手,村里还定期举办打馕能手比赛,建立优秀打馕能手人员信息库。今后,还准备外派社员深造学习打馕技能,开发新式馕产品。”合作社社长木那加提·依马木说。
“合作社给我们社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办理了健康证,发了工作服,还跟我们签订了合作承诺书,加入合作社既有了稳定的工资,又学到了打馕技术,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合作社社员阿布拉江·阿布都热西提说。
融合资金谋发展合作社实现“新腾飞”
工作队利用与阿图什市“一园六区”相连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线上线下综合销售渠道,以“商标+包装”销售模式,与中小学、商场、宾馆、餐馆等对接并送货上门,鼓励贫困户主动上门按低于市场价的批发价发展零售,进一步扩大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研究制作鸡蛋馕、牛奶馕、葱花馕、面包馕等新型营养馕和客户定制馕,延伸发展月饼、蛋糕等糕点食品产业,不断满足市场差异化口味、健康营养、高端礼品的需求。
今年6月份,工作队提出建设现代化新型专业打馕合作社的目标,向阿图什市申请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万元,建设集配套土建、电气、给排水、采暖工程、可移动式钢质结构馕坑于一体的1平方米现代化专业打馕厂房。经过4个月的施工,10月初,厂房顺利竣工,引进新型可移动钢制馕坑13个,每天可制馕个,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我们合作社有传统和现代化打馕厂房2个,厂房总面积达2平方米,员工25人,设计推出12个品种的馕。从3月份运行至今,馕的总销量61.2万个,收入.5万元,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木沙江·努尔拉说。
“如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麦依馕’销到乌鲁木齐、昌吉等地,还作为克州特色产品参加了第六届亚欧博览会,登上了国际大平台,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眼看着合作社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红火起来,我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相信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合作社经理吾拉依木江·卡迪尔说。
算好增收账蹚出致富路记新疆警察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莎车县审计局驻莎车县阿尔斯兰巴格乡佰什吾斯塘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莎车县阿尔斯兰巴格乡佰什吾斯塘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新疆警察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莎车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从转变群众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村民致富门路等方面,为全村脱贫攻坚打下良好基础。
转观念促就业经济发展谋新篇
佰什吾斯塘村人多地少,村民既没有就业技能又不愿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单纯依靠种植农作物,村民增收缓慢。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外出务工的好处,工作队挨家挨户的讲党的惠民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主动外出务工。“你们家有12亩地,但一家5口人全部依靠务农收入,去年人均年收入只有元。如果让一个人外出务工,一个月收入至少0元以上,还能长见识、学技术、增本领,日子会越过越好。”在贫困户麦合木提·马木提家中,第一书记石建华拉着他的手,宣传着外出务工的好处。
在工作队耐心细致的引导下,不懂打馕技术的依力哈木·麦合木提找到工作队,表达了自己想开个打馕店的想法。工作队找来村里的打馕能人免费教依力哈木打馕技术。在依力哈木学习期间,工作队帮助选点,最终把店铺选在乡巴扎上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现在依力哈木的馕店每月至少都有1元进账,加上家中种植农作物收入的1万元,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
工作队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时机,邀请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教,通过讲变化、讲实惠,激发更多人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在全村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的队伍。目前,佰什吾斯塘村户贫困户中,基本实现一户一就业目标。
产业调整谋布局三产联动谋发展
随着佰什吾斯塘村就业人数的增加,一些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个别村民全家外出务工,土地无人耕种、牲畜无人饲养,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调整佰什吾斯塘村的产业结构,成立合作社是一个好方法,在一产方面形成规模,村民紧紧抱成一团,不断提升农副产品的商品属性。”深思熟虑、查阅大量资料、多方比较后,工作队做出这个决定。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融资18万元,将闲置平方米的畜舍利用起来,成立了莎车县爱民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生产母羊只,年底可出栏只羊、存栏只羊;除去成本和预留发展资金,合作社社员人均可分红元左右。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提高养殖生产母羊的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
合作社员工左热古丽·吐尔迪高兴地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养殖合作社。羊交给专业人员负责,我们基本不用操心,还可以分红,比我们自己养殖挣得还多,感谢工作队!”
整庭院变废为宝脱贫增收谋出路
工作队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庭院及周围闲置地块较多,本应该增收致富的“黄金宝地”处于荒废的状态。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与村“两委”研究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下大气力发展庭院经济建设。
起初很多村民对发展庭院经济没有信心,认为没有收益、过于麻烦,院中种植蔬菜大多疏于管理,工作队员看在眼里,十分着急。工作队利用村民大会、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宣讲,结合入户走访、“四同四送”,不厌其烦地为村民宣讲发展庭院经济的好处,算庭院经济的增收账。看到一部分村民有了收益,大家都打消了心里的顾虑,自家的院落整理得越来越整洁。
在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69户贫困户开展以绿化为主的庭院经济改造,种植葡萄、蔬菜、果树,养殖鸽子,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达到了院落美观的效果。为了让贫困户增收脱贫,工作队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免费发放葡萄苗,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指导。残疾人加马力·巴热提因家里缺少劳动力,2亩土地一直闲置。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助加马力发展庭院经济,种蔬菜、养鸽子、养鸡,并将他闲置的2亩土地转租了出去,每年可以为他增加1元左右收入。加马力看着自家院内院外的变化高兴地说:“工作队帮助我把庭院经济变废为宝,太感谢他们了!”
如今的佰什吾斯塘村,干净整洁的安居房,宽阔笔直的水泥路,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地笑容。因为他们相信,在工作队的带领下,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精准扶贫“扶起来”的好日子记自治区人社厅、喀什大学、塔什库尔干县国土资源局驻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阿巴提镇布勒布勒迭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阿巴提镇布勒布勒迭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自治区人社厅、喀什大学、塔什库尔干县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聚焦聚力总目标,紧紧围绕“1+2+5”目标任务,想办法、找出路、谋发展,一心带着农牧民脱贫致富。
转观念理思路工作队在梳理群众的困难诉求时发现,农牧民普遍反映的是申请享受低保的问题。通过研判分析,认为农牧民存在有低保就是“领工资”的认识,一些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面对怎么扶贫、如何帮扶,是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入户走访、村民大会、“四同四送”、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工作队利用一切时机积极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鼓励他们走出去,动员他们树立信心,在思想上帮助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通过外出就业帮助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工作队还积极与奎屯市的鞋厂、面粉厂、服装厂取得联系,为农牧民宣传厂家情况,帮助农牧民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
“我现在鞋厂上班,厂里还免费提供午饭,月工资3元。”外出务工人员艾克拜尔·艾山汗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给工作队员努尔尼沙·玉买尔打电话高兴地说。
目前,布勒布勒迭村已经有30余名农牧民在工厂就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拓渠道出实招年初,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核对贫困户信息,精准掌握农牧民致贫原因,帮助农牧民制定脱贫方案和脱贫措施,做到一户一档,实行一对一帮扶。
工作队结合全村耕地面积较多的实际,积极与援建的牲畜饲料加工厂取得联系,采用“企业+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带领农牧民群众种植苜蓿。以贫困户每亩地出租元,参加劳动每天元入股,鼓励贫困户种植苜蓿余亩,并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苜蓿,农牧民户均可增收元以上。
“今年我种了30亩苜蓿,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联系镇上的饲料厂直接到地里收购,解决了销售困难的问题,今年增收了0元左右。”村民地汗·巴依克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说。
工作队还主动与扶贫部门对接,帮助农牧民群众修建标准化棚圈户座;向县农林局争取到0余棵核桃树苗,为每户贫困户分发核桃树苗40棵;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就业,将4户19人纳入到护林员队伍,帮助农牧民实现稳步脱贫。
低产田高收益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发现,青壮年们外出务工较多,农业生产日常田间管理全靠妇女和老人。而且,田间浇灌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农业生产收益不高。
为充分释放土地资源的潜力,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工作队当起了土地流转的经纪人。经过多次和镇领导沟通,牵线搭桥,找来了土地承包商。先后两次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农牧民一听要将土地流转给别人经营时犹豫了。工作队耐心宣讲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概念、性质及好处,帮助农牧民一笔笔算清增收账。当农牧民明白能在保证农户承包权不变、收益增加的前提下,家庭劳动力得以释放,可以就地就近务工,也可以为土地经营者打工赚钱时,村民大会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在家就可以收租金了,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就地务工创收、发展畜牧业增收,今年全家仅外出务工和土地承包收租金可以增收0元左右,这样人也轻松了、钱也挣到了。”村民吐尔地那孜·胡达那扎尔开心地说。
工作队还在解决农牧民群众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的问题上做文章。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自治区人社厅资金支持余万元,在新居住点修建平方米的就业市场。目前该项目已奠基,项目建成后,可带动22户贫困户创业就业,吸纳46人就业。
“如今在村里想干事的人多了,无事干的人少了,农牧民的口袋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布勒布勒迭村有望在今年摘掉软弱涣散、贫困村两顶帽子,那将是‘双喜临门’的大事呀!”第一书记袁波高兴地说。
精准做文章脱贫谋实招记自治区科技厅驻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沿河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沿河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核桃、养殖畜禽为主,经济增收缓慢。自治区科技厅驻村工作队驻村后,发挥部门优势,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入手,找出了一条适宜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
志智双扶提振脱贫信心
沿河村耕地少,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缺技能、“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队在入户走访的基础上,确定志智双扶的思路,提振村民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工作队通过周一升国旗宣讲、扶贫政策解答会、致富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意识。
驻村以来,工作队先后举办政策宣讲、入户宣教、表彰奖励、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60余场次,受教育村民达2余人次。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村民们纷纷主动找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询问自家该如何脱贫、怎样才能增收致富,让帮着拿主意、出点子,脱贫愿望强烈。
“只有让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变‘推着村民走’为‘村民跟着跑’,只有村民自己想致富,我们才能使上劲,才知道往哪儿使劲。”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志明说。
科技扶持带动产业发展
“以前大家养鸽子都是零散养殖,品种不好,收入不高。现在工作队帮助我们抱团养殖,提供种鸽和技术,还帮着销售。”贫困户居玛尼亚孜·如孜瓦克高兴地说。
工作队了解到村民都在饲养鸽子,有一定养殖经验,但属于家庭式、小作坊式养殖,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决定帮助村民规模化养殖鸽子,培育和打造肉鸽种鸽养殖基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村民增收。
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经过多方联系协调,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惠达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帮扶合作协议,改造升级平方米肉鸽种鸽养殖示范基地,由研究所提供技术,公司负责经营,村合作社日常管理,贫困户参与养殖,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研究所”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目前,工作队投入36万元购置自动化养殖设备,投入65万元引进对种鸽,吸纳5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占股30%,贫困户占股70%,户均可分红0多元。同时,10户贫困户将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年底按出资比例有10%分红。
“我把5万元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有0元分红,工作队还介绍我到合作社工作,既学到了养殖技术,每月还有2元的工资。我会珍惜这份工作,好好干,谢谢工作队的帮助。”居玛尼亚孜感激地说。
为实现肉鸽种鸽规模化、标准化和精细化饲养管理,在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合作社建立种鸽档案,实行“精准繁育”,提高养殖水平和配套技术研发利用价值,为墨玉县乃至和田地区提供优良种鸽,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努尔麦麦提,村里开办了技能培训班,你怎么不来参加呀?你不是想开一个电动车修理店么?”在一次升国旗仪式结束后,王志明问贫困户努尔麦麦提·吾卜力卡斯木。“王书记,我也很想去参加,可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怕学不会,让别人笑话。”努尔麦麦提不好意思地说。
王志明立即和村党支部书记、扶贫专干与努尔麦麦提一起坐下来,耐心细致地谈了1个多小时,讲政策、理思路,讲大家都在学技术、争脱贫……努尔麦麦提频频点头,每天按时到培训班听课。
“在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我学会了电动车修理技术,现在开了一家修理店,每天收入元左右,全家人都很高兴。”努尔麦麦提感激地说道。
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民就业意愿,邀请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到村授课,开展技能培训36场次,培训村民1人次,有余名村民掌握了1至2门简单实用技能。
通过培训,沿河村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人,18人自主创业开办了修理店、服装厂、理发店……带动46人就业。
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大家依靠双手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
来源:新疆访惠聚
编辑:刘立鑫
审核:宋福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