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西非的大地上丨中铁二十五局西北分公

作为中国铁建“海外优先”战略的坚定践行者,公司早在年就走出国门,承建了首个海外工程。如今,伴随着一项项工程的顺利完工,公司海外建设者们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中国铁道建筑报》专题报道

4月16日出版的《中国铁道建筑报》以《耕耘在西非的大地上》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公司非洲项目建设纪实。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洲,了解海外建设背后的故事。

序言

年9月14日,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宣布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该路连接了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和沿海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基地以及旅游胜地大巴萨姆市。这条被当地百姓称为“中国路”的高速大道,是公司第一项海外工程,也是科特迪瓦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时光荏苒,从年至今,公司已深耕非洲市场8年。在这段“走出去”的峥嵘岁月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海外市场和中非友谊,还有二十五局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海外梦”。

近日,公司建设的科特迪瓦电网发展和改造项目芒科诺变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这是该项目在科特迪瓦成功修建的第四座变电站。该项目建成通电,将大大改善当地的电网结构,提高当地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司和项目部两级联动,坚持国内外一盘棋,迅速部署、及时应对,在坚决保证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施工建设,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得到了科特迪瓦政府与人民的一致称赞,为公司深耕非洲市场、牢牢树立企业形象和中国形象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下,年,公司勇毅笃行、抢抓机遇,与其他中资企业合作,承揽了第一个海外项目——科特迪瓦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工程,实现了首次走出国门、跻身非洲市场的华丽一跃。

栉风沐雨八余载,公司的建设者们一直践行着“顽强、坚韧、爱拼、敢赢”的海外精神,坚持“以生命履责担当,以执着开疆拓土,以真情奉献企业,以大爱展现大国形象”,筑造了一座座凝聚着中非友谊的标志性工程。

阿比让至大巴萨姆之间有一条双线国道,不足30公里的出行路程需要40到50分钟,公司建设的双向六道高速公路通车后仅需15分钟,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改善了两地交通条件,且建成通车6年来未出现一处破损;厄立特里亚太阳能路灯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东非的重点工程,为当地4个区域安装了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当地市民夜间出行之路,也点亮了中非人民的友谊之路;蓝宝石骨料厂项目为科特迪瓦建筑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基础建设的物资储备;科特迪瓦电网发展和改造项目已建成通电,大大缓解了当地供电不足的问题,为科特迪瓦经济发展插上了能源翅膀。一系列荣耀的背后,是一群铁建建设者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用“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和“中国经验”实现了“中国建造”,展现了“中国力量”。

“妈,我去非洲项目工作的申请已经批复下来了,以后不在您身边,您要保重身体。”

“嗯,好男儿志在四方,公司派你去海外,是对你的信任,也是对你的考验,出去了好好干,记得多给家里报平安。”

就这样,怀着不舍与眷恋,年,慕邈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往非洲的路途。

科特项目员工早年间合影

和慕邈一样,怀抱着理想与热情来到非洲的足足有30余人。亲身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踏上入非的行程,就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修行。科特迪瓦,这个最终的目的地,飞行距离一万五千多公里,路途花费近40个小时。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感受到这段仅相当于赤道周长三分之一的路程究竟有多远。双脚踏地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海外项目的艰苦生活已扑面而至。炎热的天气、崎岖的道路、显著的饮食差别以及语言沟通的障碍让这群海外建设者清晰地感受到中非之间的差异,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团结一致建好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疟疾的威胁,项目部不断加强安全防护,定期进行日常消毒,科普预防和治疗疟疾的基本知识。环境虽然恶劣,但项目同事之间充满了关爱。

项目部测量员李仲强和财务何洪翠在工地结下了情缘,在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时,李仲强遍寻项目所有人,找到了唯一的一桶泡面,这份周年礼物让何洪翠终生难忘。后来,两人的小宝贝降临,取名叫“科迪”。

科特项目工程人的一天

但更多的同事因为工作而对家人心怀愧疚。项目员工慕邈因蓝宝石骨料厂项目工期紧张,孩子出生的那天也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下班后他跑了几公里爬到山顶,为的是接收信号询问孩子的情况。5个小时后收到母子平安的消息和照片时,这个在施工现场流血流汗但决不轻易流泪的大男孩激动地嚎啕大哭。

在这个年轻的团队,很多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项目物资部部长张树彪来非洲时孩子即将出生,每次和家人视频,他的眼里总会泛起泪光,内心充满愧疚,但是善良的妻子没有埋怨,还总是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担心家里。

企业员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非洲建设,为开拓海外市场、传递中非友谊而不竭努力,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但这种离别真的需要足够的勇气!

从“搭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公司在非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为中国铁建树立起一个又一个海外丰碑。

年的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项目是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次尝试。非洲大陆火辣的太阳、贫乏的物资、横行的疟疾,让项目员工吃尽了苦头。施工环境的复杂也给这批建设者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城市段封路难、沙质土壤保水能力差、沼泽地段勘测不易以及中非标准差异大等多重困难,项目部上下合力,细化施工工序,严把每一个环节,保质保量完成了公路建设,成功打响了“走出去”的“第一枪”。年的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项目是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次尝试。非洲大陆火辣的太阳、贫乏的物资、横行的疟疾,让项目员工吃尽了苦头。施工环境的复杂也给这批建设者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城市段封路难、沙质土壤保水能力差、沼泽地段勘测不易以及中非标准差异大等多重困难,项目部上下合力,细化施工工序,严把每一个环节,保质保量完成了公路建设,成功打响了“走出去”的“第一枪”。

年,在中非双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下,公司又接连承建了援厄立特里亚太阳能路灯项目和科特迪瓦蓝宝石骨料厂项目。本以为有了公路项目积累的经验,新项目可以顺利实施,然而过程中又冒出了许多新问题。

援厄立特里亚太阳能路灯项目

项目购买砂石、水泥等材料均需当地政府审核签字,而且程序缓慢,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施工进度。此外,厄立特里亚包含了非洲多种地貌和气候,科波谷地更是地球上最热和最低的地点。如何在项目施工中克服多种地貌和不同气候的差异,也是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面对困难和挑战,项目全体员工没有一个人退缩,科学高效地开展施工组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一贯的精品意识投身于项目建设。在克服多重困难后,该项目于年7月如期顺利竣工,节约了当地匮乏的电力资源,保障了当地市民的夜间出行,同时也照亮了中厄之间的友谊之路。

年,与援厄路灯项目同时实施的还有科特迪瓦蓝宝石骨料厂项目。该项目任务重、工期短,按期履约存在较大困难。项目领导班子商议,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让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展现在非洲大地。于是,时任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经理宋佐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加强项目安全培训,组织人员对项目部、施工场所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详细的安全排查。在切实加强安保防护后,他率先垂范,带领党员同志最先抵达施工现场。在这份力量和行动的感召下,项目员工没有一个人掉队,共同奋斗在施工建设的最前线。事实证明,这支队伍具有铁军的基因:即使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提出回国,没有耽误一天进度。凭借着这种顽强和坚韧,项目如期履约,向非洲人民展示出了中国建设者们的“硬汉”形象。

芒科诺变电站

今年3月,科特迪瓦电网发展和改造项目芒科诺变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项目取得了又一阶段性突破。截至目前,该项目7座新建、扩建变电站,公里新建输电线路已完成施工,其中4座变电站已顺利验收,项目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在历时两年多的施工过程中,公司坚持以扩大科国可供电区域,改善电力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为己任,克服了旱季高温、现场不确定因素多、施工材料转运不便、作业内容复杂等困难,突破了在构支架基础施工安装、主控制楼建筑装修等技术上的层层壁垒,践行着“干一项工程,创一块品牌;赢一方信誉,树一座丰碑”的发展理念,在方圆几百公里的西非大地上,为千万户人家送去了光明。

向瓦武阿市现代中学捐赠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

公司的建设者们在工作之余,致力于从事当地社会公益活动。项目干到科特迪瓦瓦武阿市邦都夫拉村时,看到阴雨连绵导致村里的主干道时常积水,泥泞难行,在和当地政府充分沟通后,项目部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修补这条道路,方便村民出行,这是一件事关当地民生的好事,受到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一致称赞。此外,他们向科特迪瓦瓦武阿市现代中学捐赠了粉笔、足球、球服等教学和体育用品,向贫困学生捐赠了各色油笔、直尺、圆规、笔记本、橡皮等学习用品,传达着对非洲儿童的美好祝愿,浇灌着中非人民的友谊之花。

“黝黑的皮肤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光芒;刚毅的脸庞上时常挂着擦不尽的汗水;和非洲人民交流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就是长期投身于非洲建设的中铁二十五局西北铁建人。“吃得了苦,受得了罪,打得了硬仗”是对这个团队最贴切的描述。

他们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团队作为第一批进入非洲的人员,积极与当地业主、铁建驻非机构、大使馆和参赞处保持密切联系,协调项目施工遇到的一切难题。他们坚持提前介入,综合研判当地物资设备供应、劳资关系、文化风俗以及标准差异,秉持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理念,统筹考虑机械、设备、人员、工期的需求,在制订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上下功夫。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科学进行决策,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在长期打拼的西非大地上,在远离祖国的峥嵘岁月里,这些建设者们有的熬白了头、有的晒黑了脸。

科特电网项目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干好海外项目是根本,为海外建设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时任项目经理杨继发、党支部书记张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项目部十分注重对海外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会代培、以干促学,并通过举办职工夜校、开展道德讲堂等方式,组织项目员工学习政治理论、探讨施工难题、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坚持将施加压力和搭建平台相结合,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员工创造机会。

现任项目经理宋佐,一九八四年出生,却已成为该项目的第一“老人”。在担任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部部长时,他经常深入施工一线,带领技术员和工人奋战在最前线,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面对工期紧张的蓝宝石骨料厂项目,他更是身先士卒,带领团队白天黑夜两班倒,顺利完成项目施工,得到了业主的肯定。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以及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以“九零”后为主力军的年轻团队中,这句话激励了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成长成才。孙文焘,一九八九年出生,同事们常称他为“准九零后”是目前项目最年轻的生产副经理。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参加到了非洲项目的建设中,在施工建设中,他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在工地上学习业务实操,晚上回宿舍又马不停蹄地钻研关于公路、桥梁的理论知识,他以“冲在最前线”的勇气和“滴水穿石”的韧劲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领导干部。

科特项目正在安装沥青拌合站

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文化氛围下,近两年入职的新员工也得以迅速成长,成为企业的青年海外业务骨干。闫沛德,一九九二年出生,年一入职,就成为了科特迪瓦电网项目的一员,入职第七天,他的皮肤就被严重晒伤,红肿脱皮。他默默地告诉自己,“擦点药,忍一忍,脱过几层皮就好了,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靠着这个信念,他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看到经过同事们日复一日努力所迎来的一个个阶段性成果时,他便有了要把这一伟大时刻记录下来的冲动,于是,他主动请缨,兼职担负起了项目宣传工作。两年来,哪里有海外员工奋斗的场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发掘新闻点、写通讯稿、拍施工照片,样样不在话下。项目上还有很多和闫沛德一样的青年,如徐江博、程天浩、张俊峰、牛振等,他们都是“九零后”,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将自己的海外奋斗梦想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为项目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海外业务骨干。

艰险的环境让员工们在异国他乡愈加团结、齐心,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形成了“项目在哪,家就在哪”的情结。

年2月,在项目施工最紧张的时期,西非暴发了致死率极高的高危传染病“埃博拉”。为了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项目部立即行动,反复科普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严格执行预防埃博拉传染的防范措施,定期进行全面消毒,并随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ianiyaa.com/ddts/30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