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新华社讯6月17日,中国神舟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并对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天宫空间站正式启动第一轮建设。
内参组
适之
空间站,人类智慧和勇气的最高结晶,载人航天工程皇冠上的明珠。
它悬浮在太空中,象征着大国无远不届的浩瀚疆域,传递着一个民族并吞天地的超然信心,代表着一个文明冉冉升起的全球威慑。冷战时期,它是两强平分天下的标志。冷战结束,它是美国独揽霸权的象征。如今,中国空间站来了。它比对手预想的整整提前了二十年,运用着远比国际空间站更先进的技术(参见《前传:天宫的含金量》),迫使对手推翻一系列部署重上赛场。从望尘莫及,到后来居上,中国空间站是怎样逆袭崛起的?以空间站为核心的中国载人航天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中国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讲这段史诗般的奋斗征程。1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一样可以”说这句话的,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点之低、起步差距之大、发展过程之曲折,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年5月,钱老在中央专委关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会议上,初步向周总理提出发展载人航天的构想,并在会议上原则通过。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年,我国的GDP是.2亿美元,美国是亿美元,10.6倍差距。人均GDP差距更悬殊,39.5倍。这一年,我们的中央财政支出是.1亿元,而美国联邦政府光拨给太空总署这一家单位的预算,就足足有59.3亿美元,约合当时人民币亿元。也就是说,单单一个NASA可以动用的财力,几乎等于半个我们的中央!整个60年代合计下来,NASA的总预算,相当于我们同期中央财政总支出的37.0%!我们相当于是用几十分之一的国力,和几百分之一的预算,加入这场难度最大的比赛的。说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是小米加步枪,可能还是高估了,说起步主要是靠一股志气和骨气可能更准确。除了资金,还有差距更大的科研基础。年,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还只是钱老脑海里的一张蓝图,而美国通过回形针行动秘密引进的纳粹天才科学家冯·布劳恩团队,已经完成了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多次试验,离登月只差一步。而苏联,甚至已经完成了月球9号和13号两次探测器在月面的软着陆。如果把载人航天当做一场万米长跑的话,我们相当于在美国和苏联穿着最好的跑鞋跑完四千米的时候,才穿着草鞋开始出发。更何况,当时还有核弹、导弹、卫星三场比赛同时在开打。那个时候,我们的经济拮据到什么程度?我查了一下数据,六十年代中期,我们财政支出中的农业和社会福利两项,竟然是在下降的,说明当时整个国家确实已经紧绷到极点,只能压缩这两大项的经费。过去我们常听到“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搞建设”,这句话绝对不是文艺的说法,而是事实。但是紧绷也得上,因为苏美两国空间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给我们造成了空前巨大的国防压力。聂帅有句名言: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装备!高精尖领域一旦弃守,今后追赶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到时世世代代的腰杆都很难挺直起来。为了我们今天能挺起胸膛,老一辈决定豁出去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一起搞!这不是好大喜功,而是因为导弹、卫星和载人航天基本原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这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人远见和才干的精打细算,日后将发展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重大项目开发模式。实践证明,只要尊重客观实际和科学规律,这样的中国模式是务实可行的: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3月,钱老提出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即在-年八年时间内,研制出中近程、中程、中远程以及远程洲际导弹。年6月,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与导弹相结合的核导弹东风二号甲发射成功。年12月,第一枚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三号发射成功。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年1月8日,在综合考量载人航天对美苏两国各个领域的全面带动作用后,钱老正式向中央提交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的方案。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8月初,双方在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冲突。苏联何曾受过这样的恶气,随即凭借强大的洲际核导弹技术,和外太空拍摄的数以万计高清照片,扬言将动用核弹对我国多个重要军事基地和工业城市开展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受到苏联的核讹诈。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势一度严峻到中央机关和领导人要疏散到全国各地的程度。面对压力,老一辈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咬牙加快了追赶步伐:年1月,第一枚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发射成功。东风四号的射程可以覆盖苏联远东,直击美国关岛。从此之后,中国再没受到核讹诈。同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同年12月,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1号下水。这些大国重器孕育于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堪称成就斐然。就在这一年的7月14日,毛主席亲自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工程代号。在中国,能用代号命名的,都是战略级别的重大项目。
比如原子弹的研制就是工程,核潜艇是09工程,卫星是工程等等。
第一艘载人飞船的名字定名为曙光一号,它代表了中国人开发太空、造福人民的雄心壮志和殷切期许。
如果按部就班地推进,工程是有希望的,因为当时两弹一星和中远程导弹都已经成功了,载人飞船的基础条件比苏美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和水星号成熟。
问题是,我们制定了一个相当激进的目标:
年底,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升空!制定这个时间表的考量是:苏联从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用了四年,美国也是用了四年。为了体现中国的制度优势,上级要求像原子弹研发一样比苏美用时更少,因此最终决定:三年载人上天!显然,这是一个特殊年代政治挂帅的典型产物,完全脱离了科学规律和国家基础。很快,全国80个单位、多位专家就被突击集中到北京,空军也开始从歼击机飞行员中秘密筛选航天员,最终从人里挑了20位精英。早期载人航天工程的新闻报道
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就这样仓促上马了。
这一年,中国的GDP是.4亿美元,苏联是.8亿美元,美国则成为人类首个GDP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GDP高达亿美元。显然,以当时中国还很薄弱的综合国力,在三年内完成载人航天这样一项超级工程是不现实的。加上正值特殊混乱时期,载人航天所需的经费预算、人才队伍、技术储备、工业基础、组织网络无不捉襟见肘,因此工程进展特别坎坷。以运载火箭为例,其原型是七机部一分院正在研制的远程导弹,改型后为了呼应上海造反派发动的“一月风暴”夺权行动,因此命名为风暴一号。原本三年的科研计划,上级要求当年必须出初样。为了赶上时间节点,风暴一号从设计、生产准备、试制,到第一台发动机试车,仅用了4个月时间;随后从大型试验,到总装出厂,仅用了11个月。紧赶慢赶之下,火箭终于出来了。结果,由于没有吃透关键技术、严把质量关,风暴一号-年两次试验,发射全部失败!风暴一号于年退役,自此运载火箭全部采用长征系列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的其他系统也是状况频出,根本无力统筹管理。最终,鉴于工程耗费人财物力十分巨大,距离成功又遥遥无期,继续投入下去恐怕会拖累全局,中央在得到毛主席“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说”的表态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于年3月宣布工程下马。工程,就此成为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失败战略项目之一。此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漫长的沉寂期,宝贵的技术团队也不得不裁撤调转。除相关医学领域外,航天部门所有单位都停止了载人飞船的研究。这一停,就要停到年。这十一年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美苏接二连三地进军载人航天新高度。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年,美国发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年,苏美两国联盟19号和阿波罗18号成功对接,实现太空握手。年,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年2月20日,苏联发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核心舱。在强大国力加持下,苏美载人航天技术一日千里,中国航天人只能把未酬的壮志埋在心底。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自古以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最大的痛苦,就是空有补天术,苦无报国门。但是,和自怨自艾的古代士子不同,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新中国的航天人没有垂头丧气。他们在转岗之前完好封存了所有资料,把载人航天第一次冲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一并留给后来人,然后转身毅然奔赴下一个战场。就像整个国家一样,当一条路走不通了,就奋力寻找新的方向。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次短暂的冲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载人航天工程,需要远比两弹一星更强大的国力!二、重大工程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一样,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多年以后,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工程的老人们接受采访时,纷纷为当年的奋斗岁月流泪,这泪水里,有不甘,更有欣慰。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沉浮。2
计划:第二次进军岁月穿梭,历史的车轮来到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科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我们再次想起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年7月,由当时的航天部召集的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为什么要专门开这样一个研究空间站的会议呢?这得从一年前的一份邀请说起。八十年代初期,冷战的阴影仍笼罩着全世界,苏联在出兵阿富汗之后,又在欧洲边境举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西方-81演习”,苏军五十多万陆海空精锐部队,携各型高精尖武器倾巢而出,特别是强大的战略核力量展示,极大震撼了北约国家。
为了应对苏联的战略核威慑,同时诱使其进入太空军备竞赛的无底洞,美国总统里根于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即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想拉上尽可能多的国家,在高中低轨道、远中近距离形成多重导弹防御体系,最大程度保障美国的安全。
计划中的太空部分,美国准备建造自由号空间站来牵头,负责高轨道预警、统筹、指挥。
这就是后来国际空间站的前身。
作为和苏联关系紧张的最大邻国,中国无疑是遏制苏联的最佳前线,但中国不可能给美国架设反导系统的,怎么办?
美国人决定先用空间站来谈。
当时我们迫切希望发展火箭技术,来发射各种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卫星,所以航天议题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而美国的想法则是,中国加入空间站就相当于上了战车,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于是双方开始接洽。
年,美国向中国发出加入自由号计划的邀请。
过去有些人说,当时美国是真的好心邀请中国一起前进的,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是很天真的想法,美国当时是一边和大陆谈合作,一边向台湾卖军火,台湾省现在还在用的F-5E战斗机,就是美国那两年卖的。美国人靠分裂和战争起家,以中制苏的手段就和以台制陆一样明显,这点都看不出来分分钟是要栽大跟头的。
我们当然知道美国打的什么算盘,但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改革开放才是当时最大的中心任务,和美国走近有利于服务这个中心任务,所以我们也就着手这项准备。
于是,就有了上面年的这场会。
为了淡化政治军事色彩,避免刺激苏联,航天部特地选择了海滨旅游城市秦皇岛,算是一个历史小细节。
一直希望科技报国的科学家们,迅速抓住了这次历史机会。
秦皇岛会议召开半年之后,新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登场。
年3月,王大珩(珩héng,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淦昌(淦gàn,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杨嘉墀(墀chí,两弹一星元勋、空间自动控制学家、中国自动检测学奠基人)、陈芳允(两弹一星元勋、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控奠基人)四位功勋元老科学家,联名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报告迅速引起中央重视,直接上到最高决策层。邓小平亲自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著名的计划就此诞生!又是一个战略级别的代号。目光如炬的四老,在报告中准确把握了现代科技突破的关键点,将“载人航天研究”列入中国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得到了中央的坚定支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大门再次开启!在这些老科学家看来,这已经是巨大的成果,没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杨嘉樨杨老后来回忆道:“有一天早上,张劲夫同志(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把我们四个人叫到中南海去商量这个(计划)问题,当时他就问了我们要多少经费,当时我们几个人好像也说不准多少。王淦昌同志稍微有一点儿经验,他就说了个万。张劲夫马上就说这个经费肯定是不够的,国家批准了个亿。我们四个人都吓了一大跳。”亿!是四老最大胆的设想的整整倍!其中40亿专门拨给载人航天工程!要知道,当年全国中央财政收入总共才亿元,整个国防费用也才亿元,中央几乎是从牙缝里面挤出来这笔预算。为的就是尽快接触国际最尖端的科技,反过来再用这个第一生产力带动整个国家发展。(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中央为此不得不忍痛停掉了一些大项目,这个今后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讲,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