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公益声明
法与律
——
法心尊者对参学者临别谏言(全)
1.判教标准·对照经律
2.修行方向·三依一向
3.持守戒律的重要性
4.律是基础·调整言行
5.修行始于戒律
6.法来对治·调伏身心
7.四圣谛八正道·阿毗达摩
1
什么是“律”?
佛陀的教导就是两部分——一个是法,一个是律。
戒和律不是一个意思。“戒”是具体的教条、戒条,规定了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例如五戒、八戒、条比丘戒等等。“律”的意思是广义的对于自己行为的克制,巴利语叫Vinaya,音译就是“毗奈耶”,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理解——认为佛法就是劝人向善、行善,调整你的身、口、意业——实际上这是律的部分,就是通过自制力去调整行为、言语和动机,这都属于律。
判教标准·对照经和律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入灭前,开示了判别佛陀教法的标准——四大法教。他说:不管任何人说“我这是法,我这是律,我这是大师(佛陀)说的话”,都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急于否定,要跟经和律来对照。
这里的“经”并不是指写在书上的“经”。“经”的巴利语是Sutta,字面意思是穿针引线的“线”。在这里,佛陀的意思是要把握主旨,把他们的话跟佛陀所讲的法的要义、主旨相对照。
跟律对照,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分律、五分律。那时候还没有结集这些,而是佛陀所教导的,克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往哪个方向去克制?往哪个方向去调整?就是朝向灭苦的、解脱的方向。
2
修行方向·三依一向
当佛陀讲到七觉支的次第的时候,说要“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依舍断”,就是远离恶不善法,远离种种世间的让你造作、躁动不安的事情。世间就是永远在追求,永远追求更多,永远在做加法,
但是,修行的方向应该是跟世间相反的,是往出世间的方向,也就是不断地做减法。所以修行如果修对了的话,心一定是越来越朝向出世间、朝向削减的,不会是想追求得越来越多的。
而很多修行人还是在用世间的思维理解修行,总想多听一些法,多学一点知识,多记一些理论。就像上学似的多记名词概念——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听完这个大师讲,还要再听那个大师讲,泰国听完了还要听缅甸,缅甸听完了听西藏。这是世间思维,不断地想要扩充自己。
但是,修行是依远离,就是越来越削减;依离欲,欲就是追求、要追求更多的更好的,修行应该是相反,越来越不追求;依灭尽,灭什么呢?灭不善法、灭苦,灭除内心的不善法、躁动、烦恼;依舍弃,舍断、去除不善法和烦恼。这是佛陀的修行方向,要把握这个主旨、方法和教法,要切实地往这个方向引导。
现在的很多教法虽然也讲去除烦恼,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去除,还可能让你的烦恼越来越重,让你越来越想追求更多的东西,想要获得更高的身份,更多的知识——佛法知识,更高的世间成就——建道场、搞建设、粉丝越来越多。
让你总想去追求这些东西,那就不是正法。不管是法也好,还是律也好,佛陀说四大法教的时候,说到对照的时候,要把握佛法的(三依一向)的这个主旨、核心方向,一定是朝向解脱、削减、去除、舍弃的方向。
你要自己去评判,而不只是从表面上看。现在不管是佛教内部还是外部,很多人讲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有没有真的导向削减和离欲?修行了半年、一年,到底有没有改变?很多教法花里胡哨、高深莫测,说得都很好,
但是,你看那个导师,还是他的弟子也好,他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他在这个法中修行多久了?相较于刚刚接触这个法的时候,他的性情有变化吗?越来越固执了吗?越来越执着了吗?还是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放松舒服、越来越没有那么多的世间追求了?
在出世间方面还是应该有追求的。对法的追求,不是追求教理方面的知识,而是追求更加远离、更加离欲、更加削减。要这样去评判法到底有没有效果。
如果认为这个法真的有效果,在实践、实际体验之后,也感觉心越来越舒服、越来越轻松了,这个方法就是有效的,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尝试它,可以认为是符合大师(佛陀)的教导的。
3
持守戒律的重要性
律的部分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世间法也会讲到行善。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别人,这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很多佛教的教导往往有些片面:要么就只有律,只讲积德行善,人天善法;要么就只有法,只强调禅修,不强调持戒。比如有一些教派,过于强调禅修,而不强调持戒,或者没有把持戒作为禅修的基础,那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很多修学这个教法的人,会完全不克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比如印度那边的一些外道,他们吸纳了佛教的一部分内容,也讲觉知身体,但他们把觉知抬高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只要有觉知就OK了,把觉知当成“万能钥匙”——只要努力地觉知,就会生起智慧导向解脱。现在不管是佛教也好还是外道也好,很多禅修派系都有这种论调。但是,这种理论完全体现不出律的重要性,似乎持戒跟觉知并不相关,完全可以一边吃喝玩乐一边觉知。印度那边的一些外道就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根本不持戒,觉得只要有觉知做什么都可以。如果认为觉知就是最重要的,觉知就是万能的,只要觉知到某种实相就可以生起智慧、朝向解脱,持戒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一边追求世间欲望一边觉知?只要还有觉知就可以了,对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戒律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4
律是基础·调整言行
但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并不是这样的。佛陀所教导的律是禅修非常坚固的基础。这个基础体现在哪里?在不断地调整行为和言语的过程中。
佛陀在教导他的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每做一件事之前,要去辨别行为有没有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苦;说话之前,要去思量言语有没有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苦;做事、说话的当时,要去辨析有没有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苦,如果有,停下来不要做不要说;在做事说话之后,要观察长期的影响,有没有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苦,如果有的话要去忏悔,然后决意以后要更善巧地行事。
听起来好像特别简单,但是要知道,苦在佛教中是包含了很微细的部分的,也就是贪心是苦、嗔恨是苦、愚痴是苦。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段教导的意思就是,你的行为和言语有没有在当下导致自己和他人贪心、嗔心、愚痴的生起和增长?有没有导致自己和他人未来的贪、嗔、痴的生起和增长?
有些人学了某一个教派的知见,或跟随了某一位大师,就热衷于去跟别人讨论,想要让别人认同他的知见,想要给别人讲法。但是如果别人不认同自己,就会起嗔心,然后还要去攻击别人——现在这样的人挺多的——导致别人也起嗔心。这种人表面上是在弘扬他自己所认为的佛法,实际上他的言语和行为是在增长自己和他人的苦,那这就不是佛陀的教法。
有些人甚至还打着传法的旗号干这种事情,不管他说的法看起来再符合经典,即使他用的词和佛陀用的词是完全一致的,这也不是佛陀的教法,不是法不是律,因为他已经完全走在了相反的道路上,走在了苦的增长的道路上。所以当我们评判一个教导到底是不是正法的时候,一定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它内在的趋向。
所以我们要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说话、做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要说的话、要做的事,是因为真的有必要说,有需要做吗?还是因为我的贪心想让我这么做/说,我的嗔心导致我这么做/说?跟别人谈论佛法,别人说到你觉得不中听的话,或者他攻击你的派别、你的导师、你本人和你的知见的时候,你可能想去反驳。
这个时候,你要抉择:现在将要说出口的话是为了他好?还是只是想要把他压倒、把他辩倒?想要让他低下头来承认自己是错的而你是对的?从他人的角度来说,你现在将要说的话,真的能让他认同你吗?还是说完之后只会导致对方更加抵触,更加激烈地反抗,对你的观点更加没有信心?这也是你要去抉择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