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眼中的骄傲,阿拉伯人眼中的“屠夫”,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只能是形容以色列前总理沙龙,阿里埃勒·沙龙于年逝世,享年85岁,但即使这样,他之前所做的事依旧未能盖棺定论。
阿里埃勒·沙龙出生于年,后加入哈加纳青年训练营,在中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官,之后参加了耶路撒冷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他率领着30人对阿拉伯部队进行袭击。年,以色列建国,哈加纳成为以色列国防军,沙龙顺势成了亚历山大旅的一名排长,刚开始沙龙一直被边缘化,直到在突袭萨姆伊里行动中才成功脱颖而出。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虽率部占领了战略要地米拉通道,但他的擅自行动致使自己的旅长职务被罢免,这一时期是沙龙的低谷时期,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处在低谷,不能翻身。
年,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突袭,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就是在这时候再次翻身,他在这次战争中率部夺回了地米拉通道、占领苏伊士运河走廊,而后晋升为少将。在沙龙45岁时他从国防军退役,组建了利库德集团,该集团实际上是一个政党,在后来成为了数度执掌政权的右翼政党。沙龙从军人转为政客还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当时以色列军队屡败屡战,沙龙被任命为装甲师师长,再次出征。后来以色列的部队攻入了埃及境内,战局直接被扭转,甚至打到了离开罗只有公里的地方,基于沙龙的战功,他被选入议会。之前也提到过利库德集团几度执掌政权,在这一时期,沙龙先后担任了农业、国防、商业、外交等部长,军人出身的他在政坛上大放异彩。
犹太人的民族文化里妥协二字,但是沙龙在做一切决定时,向来只考虑符不符合国家利益,不会一昧只进取,不退守。年,埃及总统造访以色列时提出两国和平建交,沙龙便在内阁会议中提出归还西奈首府阿里什。因为沙龙的眼光比较长远,从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沙龙就意识到西奈的存在只会是累赘,百害无一利,不如就趁机归还了;但是以色列人却不愿意放弃这到手的肥肉,暂且称它为肥肉吧,因为这块别人看来是肥肉的地区,终将会拖以色列的后腿。果不其然,年以色列和埃及签订了和平条约,这时美国及阿拉伯世界开始对以色列施压,让其归还西奈半岛,真的跟沙龙想的一样,由于没有事先提出归还阿里什,导致以色列在谈判中陷入了被动。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沙龙指挥海陆空三军向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叙利亚军队发起进攻,很快黎巴嫩沦陷,沙龙本想在这里建立亲议政权,未果。年,沙龙被选为总理,组建以色列第29届联合政府,此后沙龙不和巴基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打交道,作废《奥斯陆协议》,且巴以冲突一直不断,甚至以色列还在约旦河西岸修筑了隔离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阿拉法特去世,在巴基斯坦新任领导人阿巴斯达上台后,沙龙不仅和他达成停战协议,还强制将犹太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撤离,因为他认为此举会改善以色列的安全,对以色列经济发展有助推作用。因此即使将这些人撤离出来十分困难,而且还会有悖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但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因此他才会成为犹太人的骄傲。那为什么他又是阿拉伯人眼中的“屠夫”呢?
因为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为了维护本国人的利益,自然要牺牲或者伤害到对手的利益。沙龙对阿拉伯人的确足够残忍,年-年,沙龙率领着部队对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打击报复,屠杀奇布亚村村民69人;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策划了贝鲁特大屠杀,屠杀时间持续了40个小时,死亡人数超过人,这还不是确切统计的死亡数字,这场大屠杀让以色列国内及国际上都极为震惊,以色列还爆发了40万人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最终以沙龙辞去国防部长职位告一段落。对于无辜民众来说,战争带给他们的永远只有伤痛,这种蔑视生命的大屠杀更是罪恶至极,两国开战,其普通民众何其无辜,为什么要遭此劫难?因此,沙龙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就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这也是沙龙这一生最受非议的地方。
作为以色列舵手的沙龙的确很值得赞赏,他对内知进退懂取舍,让自己的国家在乱世中既站稳了脚跟,又没有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在他的带领下以色列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因此他被称为是以色列的骄傲也是实至名归。只是可惜他在年因重度中风不能再继续履职,要不然巴以和平说不定会有实质进展,年沙龙离开人世,如今中东局势正在发生着巨变,这一切又将怎样发展,似乎没人目前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