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美国的“TheWarZone”网站根据美国海军部代理副部长汤姆·曼奇内利访问关岛时发布的一张特殊图片,简要讨论了美军驻关岛陆基“宙斯盾”系统的现状与前景。整篇文章透露出一种忧虑之情。
▲图片中展示的MK-41陆基垂直发射系统
年8月,五角大楼决定对关岛的防空和反导系统进行显著升级,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弹道导弹威胁。除了调整现有设备外,还计划新增20个场地,以便部署导弹、雷达及其他辅助设施,从而力争将关岛打造成“全球空中防御最强地区之一”。然而,这一被称为“增强型综合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EIAMD)的发展蓝图,依然重度依赖于AN/SPY-1相控阵雷达以及MK-41垂直发射单元。这两款设计于40多年前的装备,至今仍是美国海军的重要武器,如今面临陆上任务,多少显得有些荒谬。此外,美国军方计划在三年内为EIAMD分配超过30亿美元,使得此举更能理解。
▲AN/SPY-1雷达与MK-41垂直发射系统仍然是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标准配置。
早在十多年前,美军就开始尝试基于舰载“宙斯盾”系统,研制陆基型号。年6月,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陆基“宙斯盾”在罗马尼亚奠定了基础,并于两年后完工。与更常见的“爱国者”和“萨德”相比,陆基版本的“宙斯盾”放弃了机动性,以换取更强大的支持设施和更加稳定的作战环境。美军对这一系统评价颇高,因此在波兰又建立了第二座,加上夏威夷的测试型号,这使关岛成为全球第四个基地。然而,相同都是以防空为主导的陆基"宙斯盾",但在罗马尼亚、波兰和关岛,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条件。前两者位于中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并且周围还有多道防空单位保护。虽然由于坐标固定依旧会面临一定风险,但与所获得收益相比,这种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位于罗马尼亚的陆基“宙斯盾”系统
关岛的面积有限且山地众多,这使得陆基“宙斯盾”缺乏战略纵深,同时也面临雷达被遮挡的困境。网站“TheWarZone”的文章主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过是在一年前美军推出EIAMD规划时提到过的,将部分设备设置于地下或海上以及海滩上的说法。然而,考虑到在地下和海上施工所需克服的困难与技术挑战,如果真的这么做,那为何还要将陆基“宙斯盾”搬至关岛呢?整合现有的“爱国者”和“萨德”,显然是更具性价比的方法。
美军在关岛的EIAMD基地布局。
实际上,日本在年底(即首套陆基“宙斯盾”运行一年后)决定从美国采购两套陆基“宙斯盾”,计划分别部署于东北和西南以覆盖整个国家。这项军购的重点在于放弃AN/SPY-1雷达,转而采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N/SPY-7雷达,并结合部分日本技术来开发新的雷达,这表明日本对AN/SPY-1的不满。然而,到年,由于费用过高以及民间反对的原因,日本取消了陸基“宙斯盾”的部署计划,转而筹建两艘专用搭载舰。不论这一理由是否真实,在这个过程中都显示出当前日本陸基“宙斯盾”面临两个主要短板:老化的AN/SPY-1雷达和固定防御部署所带来的风险。
东风-26也被称为“关岛快递”。
简单来说,以东风-26和东风-17为例的新兴中程武器,使得美国在东亚的传统前沿基地面临日益严峻的局势。这是科技潮流下无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果美军能够理智对待,应该进一步扩大交战距离,将之前的前线基地变成监测和牵制单位,为全面打击做好准备,转移军事重心到后方。然而,如今却选择逆流而上,在关岛部署所谓全域防空与反导系统,这就像面对胡塞无人机威胁时考虑30多年前海上再装填系统,而非发展轻量级反无人机装备一样,显得极其僵化。当然,从中国空军及火箭军的视角来看,这并不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