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航撤离风暴来袭!30多家航空公司关闭中国航线,背后原因渐清晰
近年来,在我国推行免签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愉快地飞往中国旅游。然而,当他们结束旅行时,却发现回家的航班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航空公司早早宣布停飞,而这一现象背后则揭示了一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外资航空公司纷纷撤离中国,关停航线的消息让人感到猝不及防。与此同时,中国的航空公司却在不断崛起,新航线的开通和运力的扩张让人忍不住为之惊叹。那么,这场风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是危险还是机遇?
近期,又一家航空公司决定停运中国的航班,似乎不管是远行度假还是出差上学,飞机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既快捷又有时更具价格优势。但年以来,已经有三十多家航空公司选择了关闭与中国的航线。早在三月份,美国联合航空宣布将削减近70%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到5月,澳大利亚航空也披露将在今年7月28日暂停悉尼至上海的航班。到了7月,英国维珍大西洋也紧随其后,声明于10月25日暂停伦敦到上海的航班。从年初到10月,德国、文莱、菲律宾等航空公司都加入了停飞大军,而10月9日,北欧航空发出通知,将在11月暂停哥本哈根到上海的航线。这些航企中的某些航线已经运营多时,却为何还是以关停收场?难道飞往中国的航班变得不再受欢迎?
要了解这么多航空公司为何选择停止航线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航运产业遭受重创,三年的疫情对航空业来说简直是“滔天巨浪”,导致航班停飞、机场冷清、航空公司纷纷亏损。这一幕至今仍令人唏嘘。曾希望疫情过后能迎来“好时光”,没想到航空市场却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国际旅游市场的复苏显得十分缓慢,商务旅游的需求大幅下降,曾经座无虚席的国际航班,如今却犹如“亏本生意”,也难怪英国航空公司会表示:“游客数量减少,乘客上座率显著降低。”国人出国旅游的意愿较以往明显减弱,节假日愈发倾向于选择国内游,结果出国的乘客自然也就减少了。航线收入主要依赖机票销售,坦白说,人少意味着机票卖得少,收入萎缩,还要面临机组人员和燃油的支出,这就成了明摆着的赔本买卖。
其次,俄乌冲突对全球航运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该国关闭了领空,迫使欧洲航空公司不得不改道,这无疑增加了航程与油耗,运营成本也随之飙升。最后,还有一项重要原因——中国航空公司的迅猛崛起。凭借国内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及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的航空市场率先回暖,本土航空公司借此迎来了可贵的“喘息机会”。可以说,无论是航线还是价格,中国航空在竞争力上都更胜一筹,而与其继续做无利可图的生意,不如将目标转向东南亚或南美等潜在市场。
一边是苦苦挣扎、被迫“断臂求生”的欧洲航空,另一边则是逆势扩张、抢占市场机遇的中国航空。航空业的“停飞潮”呈现出一种无声的博弈,显露出全球经济格局的变迁。
中国的航空业是如何从曾经的“默默无闻”蜕变为如今的“明星社交场”?当欧洲航空公司仍在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和需求不足而感到忧心忡忡时,中国的航空公司却在不断开拓新航线,增加航班频次,凭借更加便捷、优惠的服务吸引国际旅客。就价格而言,中国航空公司施展“加量不加价”的策略,以低成本的高效运营,通常能够提供比欧美航空更具吸引力的票价。这对于预算有限的旅客而言,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中国航空的崛起让欧美航空巨头倍感压力,但对于中国航空公司来说,这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最近,黎巴嫩的撤侨行动也证明了中国航空的担当。面对黎巴嫩关闭航空的局面,还没能及时撤离的中国公民几乎失去了希望。而其他国家的航班纷纷选择绕道避让,偏偏中国则派专机迎着炮火,逆行飞往贝鲁特,安全地将海外同胞接回家。正是这样的时刻,让人重温了“中国航空”的责任与担当,感受到祖国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