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本middot脱贫攻坚

王瑟,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教授。34岁转行加入新闻队伍,跑遍新疆14个地州市的89个县和多个乡镇。新闻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残疾人好新闻奖、中国科星奖等。来过新疆阿克苏的人都知道,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每年春夏之际,这里沙尘暴频频发生,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它的厉害。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绿洲承载能力弱,沙漠、戈壁面积占比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14.2%。以乌什县为例,这里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米之间,山区面积占59.9%、戈壁荒滩占27.6%、谷地平原占12.5%,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耕地总面积46.8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33亩,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柯坪县土地盐碱化严重,“少、碎、瘦”致其先天不足。在“靠天吃饭”“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下,全县农业发展裹足不前: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年被列为深度贫困县。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脱贫攻坚任务自然十分艰巨。但阿克苏人民不信这个邪,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截至年,乌什、柯坪2个深度贫困县甩掉了贫困帽子,至此,阿克苏地区实现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躺在床上就可以得来的,它是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干出来的、苦出来的,更是他们凭想脱贫、想尽快脱贫、想尽早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决心干出来的。走在阿克苏各县乡镇村,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各民族群众的笑脸。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人脸上都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有时他们的笑是爽朗的,有时是羞涩的;有时是放声大笑,有时是躲在自己身后悄悄地笑。他们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幸福,笑得那么自豪,笑得那么自信。只有内心深处感到幸福与快乐者,脸上才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阿克苏人民的笑容,是他们脱贫后的幸福生活的表现,更是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决心的表现。当他们绽放出的笑容感动了更多的人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为摆脱贫困走了多么艰难的一段路,为摆脱贫困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这,才是他们灿烂笑容背后的最大动力。攻克贫困,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一群戴着党徽的人4月初,暖阳下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红山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阿巴斯·艾台克在粉刷一新的墙边撒下一把花种。“住上了新居,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就该像花儿一样灿烂美丽。我要多种些花,各种各样的花,让美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家、美丽的村庄。”阿巴斯·艾台克笑着说。走进柯坪县玉尔其乡玉尔其村的石榴籽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火龙果就像一盏盏红灯笼遍地都是,黄澄澄的柠檬挂满了枝头……这个场景让人仿佛置身江南。隆隆的机器声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萨村黑木耳菌榛生产车间持续不断地传出,近百名工作人员在忙碌着。“我们在这里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帕塔木·如斯塔木说。问他们怎么这么幸福,脸上的笑容怎么这么灿烂,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向村委会大院,说:“看看那些为我们脱贫付出更多努力的干部,我们哪有不幸福不高兴的事?”见到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扶贫干部唐运全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帮村民拉运农家肥。自被派到这里,从清理庭院、喂鸡、放羊,到果树剪枝、科学育肥、驾驶拖拉机,扶贫路上唐运全就成了“多面手”。大到扶贫项目,小到群众的针头线脑,白天下村忙一天、晚上汇总忙半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我就一定在。”这句话是唐运全一直践行的诺言,因而被当地群众称为扶贫路上的“暖心干部”。走在新和县渭干乡果勒艾日克村,宽敞平整的马路,漂亮的人行道,整齐划一的花池、林带,井然有序的村民住宅,漆红的大门,粉白的墙壁,干净整洁的庭院令人印象深刻。可有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前,这里竟是一个贫困村,脏乱差似乎成了这个村的别名。说起这个巨大变化,村民异口同声感谢一个人——陈发忠,工商银行新疆阿克苏分行高级经理。年12月他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后,迅速把全村党员团结在一起,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妻子和年迈的父亲想他了,只能来村里看望他。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家人只能悄悄地离开,怕待久了占用他的时间。辛勤的付出,让这片土地上洒满了他带领党员干部和乡亲们奋力脱贫攻坚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全村脱贫的幸福。拜城县托克逊乡布隆村村民尼亚孜·买木尔年被定为贫困户,致贫的原因除了缺技术,还因为“等靠要”思想严重,总以为自己年龄大了,有低保不至于挨饿。家里的13亩地也不好好耕种,任其长满杂草,庭院里也空着,什么畜禽都不养,一味地等着政府送小康。年初,工作队了解到尼亚孜·买木尔家的情况后,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周宏主动包联,走进这个家庭。通过对尼亚孜·买木尔宣传教育,帮他申请扶贫项目,培训种植养殖技能,开展帮扶指导,增强了尼亚孜·买木尔致富的信心,使他改掉了“等靠要”的伸手习惯。一天深夜,妻子阿娜尔汗·吐尔迪突感身体不适,尼亚孜·买木尔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周宏。电话打通后不久,周宏就带着队员来到家里,迅速将阿娜尔汗·吐尔迪送到乡卫生院诊治。这件事后,尼亚孜·买木尔心里充满了感激,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家里的地管得见不到杂草,小麦和玉米长得郁郁葱葱,庭院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院子里不仅养了畜禽,还建起了蔬菜小拱棚。家里的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元增加到现在的元,年不仅脱了贫,还修建了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尼亚孜·买木尔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的帮助,更感谢周书记的关心与帮助。今后,我要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年轻、语速快、说话时脸上全是表情包的王晓东,是乌什县扶贫办公室党组成员。说起乌什县的扶贫工作,他心里有本清晰的账。“乌什县脱贫全靠把产业发展与转移就业抓在了手里。产业发展主要靠畜牧业和林果业,蔬菜种植、黑木耳种植、特色鹰嘴豆种植、沙棘种植,以及11个标准化的养殖小区,万只鹅养殖基地等,都成为乌什县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的主力阵地。特别是转移就业,我们5万人的就业大军中,有3万多是贫困家庭人员,这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了乌什县脱贫的步伐迈得很坚实。”才就任乌什县扶贫办公室党组书记一职不到一年的孙国元,上任后就一头扎在乡村脱贫工作上。他一户户地走访,一户户地查看,说起贫困人员的情况如数家珍。“常有贫困人员问我:能不能多贷些款?我问他们:贷这么多款干什么?他们回答说:可以养更多的牛和羊啊。过去我们不敢贷款,怕还不上,现在政策好了,又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也想快些致富。我帮他们算了一下账:元买一头小牛,养6个月,可以卖2万元。扣除养殖成本,纯利润有1万元左右。在他们的头脑里,早已转变了家庭养牛的概念。过去牛是生产工具,现在牛是商品,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商品,这一点很重要。扶贫,看到的是贫困人员收入增加了,实质上,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内心深处有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渴望。过去是我们推着他们往前走,现在是他们自己在奋力向前跑,这是我做扶贫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柯坪县扶贫办公室主任谢定元更是执着。我们到扶贫办公室时,他因为开会没有见到我们。会后,他硬是追着在一家企业采访的我们,非要好好与我们说说柯坪县的扶贫工作。我们就在太阳底下站着听他说,他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全凭脑海里的记忆,手里拿的材料一眼都没看。从全县的脱贫思路,到具体采取的措施,再到恰玛古种植、骆驼养殖、肉羊发展等产业发展现状,仿佛都刻在他的脑海里,合盘托出,令人动容。跟着乌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冬梅前往阿恰塔格乡托克逊亚克坦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时,天空突然黑云密布,大雨如注,前方的路都看不清,脚下泥水横流,她却镇定地走着。去年刚刚建设的这个黑木耳基地现有39户农民的近8万棒黑木耳。作为技术员,郑冬梅每天都要来这里看一看,指导农民种植技术。“全县这样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有21个点,我一个人负责5个点,近70万棒黑木耳种植。说实话,我虽是学农学出身的,但种植黑木耳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只学了2天,真的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好在我本来就是学农学的,再加上这么多年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不懂的我知道去问谁。”郑冬梅的工作有多忙呢,她说的一件事令人印象深刻。女儿在内地读研究生,因为疫情无法回校上课,就承担了家务事。一天,女儿突然来电话说,中午要给她做炖土豆烧牛肉,她兴奋了半天。午饭时间,她却回不了家了。女儿也来对不起,妈妈,你别回来吃饭了,我把菜烧糊了。晚上回到家她发现,女儿把烧糊的土豆烧牛肉清洗后,又烧了一遍。当她吃着女儿烧糊又重烧的土豆烧牛肉时,心中感慨万千。说起这事,她眼中含着泪水,脸上却是笑容。“孩子知道我们的辛苦,懂得了工作的不易,这对她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这次疫情在家,我感觉她突然就长大了,懂事了。这是好事。另外那天也确实是太累了,丝毫没有吃出糊味来,就吃出孩子的一片爱心与关爱,真的很好吃。”郑冬梅笑着说道。扶贫有多难,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曾助力柯坪县推进多胎多羔湖羊“引繁育”工程,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援疆干部黄群超再也没有起来;拿着大喇叭与村民一起推着三轮车到小区兜售蔬菜的“硬核”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王馨,还能拿起绣花针与村民比拼技法;三年多与普通干部同桌吃饭、一起办公,捂着尚未愈合的手术刀口工作,推动柯坪县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获新疆第一的柯坪县委副书记李明飞;拿着记了多项扶贫政策的笔记本,常年在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宣讲的沙雅县红旗镇扶贫干部陈建明……这些“最美扶贫人”的扶贫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代表着共产党员的形象,温暖了阿克苏各族群众的心。这些戴着党徽的身影天天出现在最需要的群众身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下自己的事只想群众的事,让他们在群众的心里站稳了脚跟,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冲在脱贫一线,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一份数据表明: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共选派名国家公职人员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有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全地区共有余名扶贫专干,每年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达6.06万名。离开家乡变身产业工人的自豪感“企业招工,工资元,包食宿,有意愿的速来登记。”3月底以来,拜城县委宣传部驻拜城镇协力克买里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吴雅梅每天都要通过大喇叭向村民传递信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里原来准备去内地务工的几个劳动力一时半会儿去不了,工作队多方协调当地有关企业,为他们介绍工作。“达成就业意向后,我们将安排专车送工上门,提供贴心服务。”吴雅梅说。吴雅梅说的这事,只是阿克苏地区余支各级驻村工作队疫情期间搭建就业桥梁的一个缩影。为更好促进就业,阿克苏地区6.05万名干部职工与6.54万户群众结对帮扶,通过“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活动,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对其“量体裁衣”找活干。“我们公司工人月均工资元到元,有些员工还开着小轿车来上班。目前,有12万羽鸽子,80余名员工,建设达到标准后,可解决余人就业。”乌什县国合鸽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钊介绍。成立于年7月的这家公司,自生产经营以来,员工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80余人,员工的家庭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的吐尔逊·赛麦提和妻子都在这里上班。“年我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一家6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吐尔逊·赛麦提说。经工作队介绍,吐尔逊·赛麦提夫妇年到公司当饲养员。如今,两人成了养鸽能手,家庭收入逐渐增长,年收入达到10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名工人正抓紧时间将3万棒黑木耳菌棒装车运往柯坪县。“公司生产的黑木耳菌棒主要供给柯坪、温宿、乌什三个县。去年生产了万棒黑木耳菌棒,助力个村个贫困家庭增收。”浙江省援疆驻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明技说。年2月,浙江省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黑木耳菌种捐赠暨菌棒厂开机仪式在该公司举行,标志着阿克苏地区黑木耳产业化应用示范拉开序幕。由浙江省农科院捐赠的支试管种,通过扩繁成原种并制成液体菌种后,可以满足千万级栽培菌棒的生产能力。依托当地丰富的果树修剪枝条,实施黑木耳种植增收工程,建设黑木耳菌棒科研生产车间,年产0万棒黑木耳菌棒。投入万元,建设黑木耳生产基地21个,引导个困难家庭参与种植黑木耳,户均增收元以上。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奥依吐尔村有22户农民种植黑木耳,69岁的努尔·尤努斯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早早地将黑木耳大棚整理就绪,等着菌棒进棚。“以前没见过黑木耳,也没有吃过。年8月至年12月,在政府的帮助下,我种植了棒黑木耳,挣了多元。今年好好管理,提高黑木耳品质,争取多挣钱。”努尔·尤努斯说。阿恰塔格乡托克逊铁提尔村布尼牙孜罕·吐尼牙孜正在自家的黑木耳大棚里劳作。大棚去年6月刚刚建好,半年时间就收入了元,这让她对今年的黑木耳种植更有了信心。“家里只有5亩地,5口人,又因为丈夫出了交通事故,看病欠了近4万元的外债,日子过得很困难。丈夫病好后,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他是村里的党员,通过学习和党组织的教育,觉得党员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必须发奋努力才行,就报名参加了技术培训班,掌握了建筑技能。现在他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在外打工。我在家种地种黑木耳大棚,今年8月到期的借款都可以还上,我们的收入比过去高出一大截,我也在今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是预备党员,要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说完这话,布尼牙孜罕·吐尼牙孜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那么自信、自豪。乌什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同时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岗位、致富带头人培训。年,共带动名贫困群众就业。乌什县扶贫办公室党组成员王晓东说:“截至去年底,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已转移就业稳岗率达到95%以上。今年乌什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派招商小分队,赴疆内外进行招商,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吐尔逊·肉孜和帕提古丽·艾买提是一对夫妻,是乌什县亚科瑞克乡伊力克墩村村民。年8月前,吐尔逊·肉孜只是个农民,种着家里仅有的7亩土地,养活着全家5口人,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说起自己当初的生活,吐尔逊·肉孜苦笑着说:“在地里忙活一年,全家收入不到2万元。看别人家日子过得好,我和老婆眼红,孩子也不高兴。年,我报名参加了技术培训,来到金勺果业就业,成了一名产业工人,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当年就脱了贫。”这位瘦小的汉子笑了,笑得很灿烂。“去年我看到企业收入稳定,工厂离家也不远,就动员妻子帕提古丽·艾买提也来金勺果业就业。现在我们夫妻都在这里工作,今年4月我们都涨了工资。平时休息天我就干自家地里的活,家里种了6亩地的核桃,3亩地加入了核桃合作社,今年又有3亩核桃开始挂果了,我准备把核桃卖给金勺果业,因为我们工厂给的价格高,可以多挣0元。”艾娜尔·木沙,如今的身份是柯坪县诺顿服饰有限公司设计师。这位26岁的妇女来自亚尔其乡库热孜村,曾经就是个在家照看孩子的家庭妇女。转变在年8月的一天。当时村委会发出通知,希望本村的妇女走出家门,到企业工作。从小就喜欢缝纫的艾娜尔·木沙说服家人后,来到诺顿服饰有限公司当了一名产业工人。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培训一个月后就当上了小组长,三个月培训结束后就成了设计师。“现在全厂只有我一个人会电脑裁剪、设计,年我家就脱了贫。现在我是家里收入最高的,一个月有元的工资呢。”收入的增加,让艾娜尔·木沙在家里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丈夫最支持她的工作,家务事和做饭都由他来做了。艾娜尔·木沙笑着说:“现在我最想做的事就是买辆车,把孩子培养好。当年因为家里穷,我没能上大学,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他们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比我更好。”阿克苏地区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阿不力米提·吐尔逊说:“近三年,全地区11.7万人接受了岗前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持续发力,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扒土、清沟、搭藤上架……开春以来,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托万克喀格木希村葡萄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大家三五分组,有条不紊地在葡萄种植基地里忙碌着。针对村里多亩葡萄地,工作队邀请新疆农科院专家对村民提供葡萄嫁接、疏果等田间管理技术指导,亩产值由元增加到元。“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葡萄管理技术,今年我有信心赚更多的钱。”村民艾木都拉·艾买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管理和种植,年脱了贫,尝到甜头后的他干劲更足了。4月8日,沙雅县海楼镇达坂库木村村民热合曼·那依普特别高兴,他领到了工作队免费发放的30只鸡苗,这让他对自家的脱贫有了信心。一直想做小生意的村民芒沙汗·买海木得到工作队送她的一辆“绿色餐车”。她兴奋地说:“我要好好地把凉皮生意做大,努力挣钱,提高收入。这全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让我脱贫更有信心了。”这一天,工作队出资元购买的“爱心鸡苗”及“绿色餐车”,都免费发放给了贫困户,助力全村精准脱贫。22岁的阿迪力·托合提是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英阿特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从小在英阿特村长大,高中毕业回到村里,他抓住村地处偏远、闭塞的特点,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电商服务点。阿迪力·托合提依靠政府支援的皮卡车,为村民跑起购销业务,三到五天往返一次75公里外的县城,将村里的有机山羊肉销售出去,为农牧民将从网上购买的物品取回家。除购销业务外,还为村民办理缴电费、手机话费、打印复印等业务。“我通过电商平台,让村民购销物品不再难,村民付给我1—5元的费用。”阿迪力·托合提说。他还准备扩大经营,将本地红枣、核桃加工成“枣+核桃”在网上销售,把村合作社的有机山羊肉大批量销售到全国各地。乌针县阿克托海乡亚勒古孜玉瑞克村的一处核桃园里,村民赛非丁·亚森正在喷洒石硫合剂,以确保今年核桃丰产增收。在村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年他家的核桃亩均增收了元,今年他有信心增收更多。“服务队给我们提供了防虫的农药,还给我们讲了喷洒的方式。”赛非丁·亚森说。赛非丁·亚森所说的服务队,是注册在村里的乌什县迪亚耐提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的林果专业技术服务队,吸纳了20名村民,经过培训后上岗,他们主要任务是确保村里的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增收不返贫。村民海热木·阿不都热依木会一些果树修剪技术,去年她家人均收入0多元,为确保她家今年稳定增收,她被吸纳到了服务队。“在合作社上班,每天有40元的收入,还能管理自家的核桃地,老公也在上班,我们都会好好干,争取今年家里人均收入翻一番。”海热木·阿不都热依木说。村民买买提艾力·阿不都热西提说:“合作社让我学会了修剪技术,以后我家的核桃树再修剪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合作社还给我们找到了又能挣钱又能学技术的活,我特别高兴。”乌什县迪亚耐提林果种植专业合作负责人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说,合作社承包了外出务工村民的亩土地,并邀请不能外出的人加入合作社,一边教他们技术,一边让他们在合作社打工挣钱,目前合作社共有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务工人员20人。“以前,全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科学种田水平低,家家几亩地只能填饱肚子。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依沙江·木萨说。与种植棉花相类似,年柯坪县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各族群众开始种植蔬菜,在该县算得上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这么多年来,柯坪县一直没有卖菜的市场,人们的餐桌上只有胡萝卜、恰玛古。受传统思想影响,柯坪本地人没有种菜的习惯,觉得费时、费事。年,县里针对贫困户量身打造的蔬菜订单生产工程,完全改变了大家的习惯,村民们一个个争相种菜。”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王莉说。柯坪县从仅有恰玛古、胡萝卜两种蔬菜,发展到种植西红柿、茄子、豇豆、花菜、芹菜、韭菜、莲花白等19个品种,“菜园子”越来越丰富,不少农户家都有小拱棚。同时,建设了“一村一品”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全县逐步构建起蔬菜订单生产供应链。除了满足自家吃以外,每户至少还增收0元。盖孜力克镇玉斯屯巴格勒格村广阔的农田里,一座座小拱棚十分抢眼。阿力甫·阿木提家的2个小拱棚就在这97座小拱棚中。这位47岁的汉子过去从没想过要种蔬菜,当村委会和工作队告诉他种蔬菜收入更高时,他心里还是十分犹豫的。“当时政府给我们村派来了技术员,天天住在村里,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种蔬菜。我第一年种的是西红柿,不知道怎么种,更不知道怎么管理。遇到问题就找技术员,找不到他时就打电话,他马上就到我家小拱棚里来了。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才慢慢学会了种西红柿。”说起自己种蔬菜的经历,阿力甫·阿木提满脸笑容。有了第一年种蔬菜的经验,第二年他又开始学着种辣椒、莲花白。种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很快他成了村里的种菜能手。村民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他也可以帮上忙了。“我家2座小拱棚只有0.1亩土地,去年却为我家挣来元的收入。不仅仅是挣来了钱,更主要的是,我们过去吃不上菜,现在吃自己种出来的菜,那个好吃是说不出来的。我们还把自家种的菜送给亲戚朋友,他们也说好吃,和市场上买来的味道不一样。这是我最高兴的事。”阿力甫·阿木提笑着说。有了自己种出的菜,阿力甫·阿木提的老婆也学会了炒各种各样的菜,还学会了凉拌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说:“现在村里人都知道了一件事:多吃菜营养更健康。种菜积极性更高了。如果可以,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多种菜,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还应该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听说过给羊和牛放音乐的,没听说过人给羊唱歌跳舞的。这个给羊唱歌跳舞的人叫阿不都·沙拉木,是柯坪县喜羊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这位年纪才48岁的中年人,因为岁月和贫困的压力,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因为家里太穷,他当年只上了3年小学就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了。人小干不了太重的活,他就帮着父母在地里干些轻活,减轻家里的负担。回想当年的日子,阿不都·沙拉木摇着头说:“当时家里太穷了,大哥又突然去世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我的头上。等我结婚时,家里还是很贫穷,连娶老婆的钱都很难拿出来,简简单单成了家。孩子陆续出生,年我又出了一次车祸,家里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大女儿考上大学时,家里穷得一分钱都没有,我只好把家里养的15只羊卖了10只,政府知道我的困难后,又给我补助一些,算是给女儿凑够了学费。”第一年的学费凑够了,后面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阿不都·沙拉木拖着没好的伤腿外出打工。挣上点钱,就赶快给女儿寄去元、元,还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第二年,家里没什么可以卖了,他一下拿不出女儿的学费,只好拉下面子与亲戚借了元钱。“好日子是孩子上学后的第3年。女儿很懂事,努力学习,拿到了奖学金,解决了家里的一些负担。我在村委会和工作队的帮助下,受伤的腿还没好利索,就来到喜羊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现在一个月有元的收入,管理着4个圈多只羊。女儿大学毕业时没告诉我她要考研究生,等她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后才告诉我,当时我很高兴,对女儿说,你好好上学,我现在有工作了,挣的工资能供你上学了,你就放心吧。女儿在电话里哭了,我也哭了。我知道,有了这份工作,我家的生活就要变了。女儿能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那是多么不易的事啊,是我们全家人的光荣,我一定要让她生活得更好。”阿不都·沙拉木说着眼里涌出了泪花,脸上却是灿烂的笑容。因为珍惜现在的工作,阿不都·沙拉木工作上十分努力,管理羊圈也很精心。一旁的工作人员点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只见阿不都·沙拉木一个人在羊圈里边唱边跳,一招一式全身心地投入,十分用情。羊们全都站着观看这场特殊的演出。阿不都·沙拉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忍着笑说:“这里平时工作也不累,给羊喂完草料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羊圈里没有观众,我就把羊当成观众,给它们唱歌跳舞,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吧。平时我给它们喂草料时,它们都知道我要做什么,全都跑到我身边来了,有些羊还靠近我,用身子蹭我。我最怕的是见到它们被拉走,很舍不得。羊好像也知道要和我离开了,一直劲地叫,叫得我很伤心。”说起今后的生活,阿不都·沙拉木满怀信心地说:“这几年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养羊的经验,知道了怎样科学地喂羊。现在女儿上了研究生,有奖学金帮助,儿子也工作了,家里负担没那么大了,我就想着准备在家里多养些羊,让老婆负责,我做技术指导。我们再努力几年,日子一定比现在更好。”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被服厂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着棉被。全自动的生产线,棉花被吸进后,流水线上就看不到工人的身影了。在最后的工序上,托合提尼亚孜·艾则孜正在认真地工作着。这位随姑姑嫁到这里的“外乡人”,过去靠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去年11月村里建起这家企业后,他被招入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说起现在稳定的工作,这位高大的汉子笑着说:“我现在一个月有元工资,家离工厂很近,妻子在村里也有工作,全家人均年收入能达2万元,现在的幸福生活过去想也不敢想呀。”在乌什县振兴园牧业公司,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已经成为养殖场的厂长。这位年才来到企业工作的农民,身份转换如此巨大,连他自己都说“没想到”。这个生长在当地的小伙子,过去仅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全家5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那时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天天盼着能多挣些钱,却因为没有技术挣不到钱。年10月的一天,哥哥和我见面时无意中问我:想不想到一家企业工作?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养羊。我想,我也在养羊,到企业养羊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哥哥告诉我,这家企业是专门养羊的,工资高,干得好还有更多的收入。我就心动了,第二天就来这里上班了。”靠着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外力在培训期间就引起企业负责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ianiyaa.com/ddts/27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