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心尊者
年9月25日线下法谈讲座录音
法与非法-第一讲(下)
目录
正确理解佛陀的说法方式
佛教思想的流变
学佛的目的
正确理解佛陀的说法方式
佛教很多的内容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顺了很多古代印度的传统,尤其是当佛陀在给比丘、出家人制定戒律的时候是很顾及那个年代的民风民俗的。
我们现在看佛教典籍的记载,比如说他们的穿衣风格,还有吃饭、生活方式都是考虑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看法,就是为了让他们有信心。好比说出家人,不仅不能伤害动物也不能伤害植物。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万物有灵论,婆罗门思想崇尚万物有灵,认为植物也有灵魂,杀植物跟杀动物是一回事。所以严格来说比丘是不能去破坏植物的。再一个,破坏植物这条戒把植物判定为生物村,也就是说一些树之类的会有一些生物住在上面,有我们肉眼可见的虫子还有一些肉眼不可见的生物也住在上面,如果破坏它就等于把它们的家给抄了,所以这也是比丘不应该做的事情。包括比丘在吃水果的时候,有种子的水果是不能吃的,实际上这也是顾虑到那个年代的万物有灵思想,认为只要水果里面还有种子就说明它还是个生物,你不能直接把它的种子吃了。这些在戒律上都有体现,所以佛教是完全立足于那个年代的印度文化的。
现在的很多学者会认为“佛教的业力、轮回观念是直接照搬或者说继承了那个年代的外道思想”,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提出这种说法的学者可能没有深入地探究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比较清楚了。乍看之下,佛陀讲的业、轮回、因果跟外道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你深入到原始经典中去研究就会发现区别非常大,不仅区别非常大,你还会发现佛陀是非常有创造性的,有非常独特的创见。他把这些理念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升华、重新诠释了。
就好像婆罗门是印度的一个种姓、一个阶层,但是在原始经典中,佛陀有时候也会用到“婆罗门”这个词。他说,真正的婆罗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他跟婆罗门辩论。婆罗门说:“我血统非常清静,我是真正的婆罗门。”佛陀就会反问他,“如果一个人,他的血统很清静,但是总干不好的事,总是去伤害别人,或者偷盗杀生,这还能算一个婆罗门吗?”这个婆罗门长老会认为的确这种道德败坏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婆罗门。所以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对谈,就会更进一步地升华这个概念,他会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婆罗门?一个品德高尚、内心没有烦恼、不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这就好比我们说“贵族”这个词,其实贵族在历史上是有明确定义的,你父亲是贵族,你才是贵族。但是我们现在用这个词,说这个人是精神贵族或者单身贵族就有其它的意思,而并不是以前那个意思了。佛陀也是这样,他把那个年代的很多词拿过来直接运用,又更进一步地重新诠释了这些词。
所以我个人的理论学习,主要也是通过对巴利语、梵语词汇的推敲去了解它的表面意思。因为巴利语是一个已经失传了的语言,已经没有人用这种语言说话了,它现存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来保存一些佛教的原始典籍,即南传上座部的四部尼柯耶(经藏)。注:当然我说的原始也只是相对而言,毕竟过了两千多年了,也没办法准确无误地还原,它肯定是掺杂了后期的东西的。
所以我研究一些核心概念,佛陀在那个年代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在俗语中是什么意思?要表达什么?比如,我们说“冷酷”这个词,冷,是表示温度。而当我们说一个人“冷冰冰的”是什么意思?你就需要用点想象力,就是这个人性格比较高冷,不愿意搭理别人。
我们去研究原始典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要去看这个词,比如“苦”在那个年代的印度是什么意思,用来表达什么?然后再回到佛教典籍中去看佛陀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想表达什么。通过这两方面推敲去看看佛陀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现在看一些经文时会感到一头雾水,那是因为我们接触的中文的经文是经过了好几手翻译的。比如北传佛教早期的经典是经由新疆地区传过来的,它在传播过程中其实已经是经过了不止一次的翻译。早期的很多经文不是直接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学者认为它是先被译成吐火罗语,经过了至少一道转手而翻译的。那我们就可想而知翻译的过程中会有多少词义的变化。
再加上古代的学者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也意识到了很多佛教的概念跟中国文化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些概念,那怎么办呢?他们只好强行地用一些中文的词汇对应佛教的概念,希望能解决佛教思想水土不服的问题,但是也同时导致了很多名词概念被曲解。
所以我们现在读古代佛经,本来就是文言文,那个年代用的很多词跟我们现在所用的词又不一样。比如经典里面有个字“思,八正道的第二个正思惟的“思”,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正思惟就是好好思考。但实际上所有古代典籍中出现“思”这个字眼的词,它跟思考一点关系都没有。“思”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动机”,就是心的意向。正思惟中的惟是“竖心旁”,不是“绞丝旁”,这个词指的是你心的动机、意向,不是思考的那个思维。包括还有很多其它的词也是这样。这也不是我个人的研究,很多学者还有近代的一些高僧大德把这些问题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我们只需要去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够了。
随着我个人这样去学习研究,就发现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绝大多数佛教概念的理解,基本上全部都是错误的。就是因为那些词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印度文化的,佛陀使用的语言是那时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地理解它们,你就必然、一定会理解偏。你不能望文生义地去理解,因为那些佛经是古代人翻译的,本身那就是古文,你再用现代白话文的方式去理解的话肯定会理解偏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佛教学者研究中国的古代经典都会觉得很困惑:你不去看原始的典籍怎么做研究?光用人家翻译了好几手的资料来研究吗?
在后面两讲关于佛教具体的内容,我会专门针对一些很重要的名词进行诠释。
佛陀在那个年代讲法时,他不是专门针对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很多时候他讲法就是针对一些没文化的人,底层的、低种姓、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但是佛陀讲的法他们当场就能听懂,还可以直接运用。这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我们觉得佛经完全看不懂,觉得好像里面有非常多的、很深奥的涵义,必须有人来给我讲一讲,一个字都能讲好多天,一个概念要讲好多天,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语言不熟悉。
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对佛陀所使用的很多名词概念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之后再去看佛教典籍的话,会发现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像我们现在这样面对面讲话一样非常朴实的、那个年代的人直接就能听懂的话。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佛教经典,我们总觉得它是一种理论性的阐释,认为佛陀在给你讲道理,跟你说很多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实际上佛陀从不干这事。佛教是一种训练。我们在经典中会看到佛陀跟比丘们说法,有时甚至不是比丘,就是第一次见面的在家人,他说完法之后那个人当场就可以证果,当场就会觉悟。同样的文字我们看了之后不仅没有觉悟,还一头雾水完全看不懂,就是因为我们的理解角度有问题。
就像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他用他的方式去研究古希腊哲学之后,发现我们现代人对于古希腊哲学的认识从出发点上就有问题:把它当成了理论来研究,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在创建一个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个年代的哲学思想,怎么研究都是有问题的。你会发现这个人说话怎么一点也不严谨,一会这样说,一会那样说。我们看佛经也是这样的,佛陀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常常自相矛盾,尤其是原始佛经里,你会发现很多这种现象。
我们现在喜欢把佛教的理论体系化,让它严谨起来,比如我们说缘起法就是十二因缘,但是如果你去看原始典籍里面,佛陀讲缘起法很多时候就是很随便说的,一会儿讲五个、一会儿六个,有的时候是十一个、有的时候是十个,就是很随意地讲。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佛法是训练而不是给你讲理论,“来,坐好,我给你讲讲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这样,它就是一种训练。他在给你讲的时候,会看到你的状态,根据他的话对你做引导,你会跟着他的话做出调整。有点类似心理治疗,面对面地通过话语去引导,让你的心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然后你当场就会觉悟。
那么如果把佛陀的教育当成一种理论来看,你就会觉得,“佛陀说了第一个是怎么回事,第二是怎么回事……”你是记住了,可记住了什么用也没有。一个原因是你看佛经的出发点有问题;第二个是他这些话不是对你说的,他是有针对性的,针对那个人的根器来讲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看佛经总是试图去总结它的理论,好比说总结出无常、无我的思想——三法印,认为无常、无我是佛教最核心的思想。甚至我们现代人有时候还会把佛教“无我”的观念跟机械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我们身体不就是脏器构成的,哪里有我呀?”这很愚蠢,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本意。
佛陀在经典里讲到无常、无我这些概念的时候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些人讲的。实际上在一些经典里面,你会看到佛陀拒绝回答这类问题。有时会有外道婆罗门来问佛陀“到底有没有我,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也就是我们现代人问的:“到底有没有我呀?”佛陀是直接拒绝回答。
还有,经典里说佛陀有十四个不回答的问题、十二个不如理作意。什么叫不如理作意呢?佛陀的意思是你只要去探究这个问题,它本身就是会导致你的苦的增长,它不会让你解脱,只会让你的苦越来越多。什么问题呢?包括我刚才说过的“有没有我,有我还是无我?”还有“这个世界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现在佛教界经常喜欢探讨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吗?它是真实的吗?一切都是幻觉吗?”这些都是佛陀不回答的。
但是,佛陀有没有讲过“无我”?确实有讲过。他在讲“无我”的时候是有他针对的人群和用意所在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佛陀告诉我们“记住了吗?一切都是无我,一切都是无常”。不是这样的,你听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它还是不如理作意,会导致你苦的增长。
所以这就是因为对佛陀教学的方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后代佛教的理论出现了很多偏差和歧义。
佛教思想的流变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在佛陀入灭后也不断流变。
对于形而上学也就是至高的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动机。我们总想去追求某种至高无上的东西,认为除了现世能看到、感受到的我们的身心和外部的世界之外,总有更高的存在与真理。我们总是想追求人生的真理、宇宙最根本的真理、人生的意义。我们总是追问这些问题,比如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往哪去?
所以,这种意愿使得佛教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后代的人开始总结这些问题,总觉得“佛法作为一个这么高深的东西,怎么能这么不完美,怎么能这样不严谨呢?怎么能一会儿这样一会那样说?不行,必须严谨起来。”就想要去试图把这个理论严谨化、体系化。
另外一点就是想要总结出核心教义。最开始的所谓这种总结也就是“苦、无常、无我”,就是现在说的三法印,北传讲四法印还有一个涅槃,这被认为是佛教的最高的教义。然后再加上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早期的大乘思想、般若思想。到后来成体系化的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也就是以空性为核心,一切法毕竟空,这是中观思想,它的核心就是空性。这其实还是安立了一个核心——空性,就是你必须要见到空性,才能觉悟,才能解脱。就是说一切的佛教行为,修行也好、学习教育也好都是为了去证悟空性,这就是安立了一个核心的教义。再到后来又有了唯识论思想,也就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创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七识、第八识的思想,末那识、阿赖耶识。再往后有如来藏思想,也是把如来藏安立成一个最高的你要去追求的、要去见到的东西。
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历史上很多这些宗派是水火不容的,例如唯识思想和中观空性思想是互相辩论,完全不相容的。它们是到我们中国之后才被判教判得好像比较和谐了,但它们在印度是一点都不和谐的,时不时就辩论,互相不承认的。实际上以前藏传佛教的理论也是以中观思想为核心的,不承认唯识的第八识的,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什么第八识,一切毕竟空。
那么这个“空性”思想,在原始的经典中,包括在后期流变过程中的初期大乘、中期大乘——也就是中观思想,到后期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空”这个概念都有不同的诠释,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意思。总是有人会问我“到底什么叫空?空性是怎么回事?”我说像这类问题,如果有人直接回答“就是这么回事”一般就说明他没看过什么书。因为你学得越多,就会发现很多概念没有办法直接下定论。它在两千多年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有不同的意思。
就像我说的,因为这样一种追求,就是希望总结出核心的教义,所以发展出了很多的佛教的形而上学思想。它跟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表面上不一样,但是它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类似的。
还有另外一种追求就是神化佛陀这个人,认为佛陀应该是完美的,他的外表或者外形特征必须要在他还没入灭、还在世的时候,就应该展现出跟普通人不一样的特征,不管是南传、北传还是藏传的古代典籍里面都会看到这种神化佛陀的记载。比如南传佛教说,当佛陀外出托钵的时候不管走到哪个村,那个村子的地上就开始放光,然后说佛陀没事就放七彩光。包括北传、藏传关于佛陀的神话也有很多。
但是实际上从原始典籍来看,不光佛陀本人的外表跟一般人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连佛教比丘跟外道僧侣在外表上都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一篇经文很明确记载,佛陀有一次独自出远门,晚上借宿在一家人的仓库里。那家人说,你来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出家人也在那里,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就跟他住一个屋。佛陀说没问题,然后他俩住一个屋。佛陀一看这个人也是修行人,就问,你修的什么法?跟谁禅修?跟谁学法?那人说,我是跟随乔达摩释迦摩尼佛学。很显然,佛陀在他面前,他不认识。佛陀一听,这是我的弟子。然后他俩就有个法的对谈,直到佛陀的法都讲完了,那个人才意识到,你这法讲得这么好是不是就是佛陀本人啊?所以你们看,佛陀的外形跟普通出家人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从另外一些经典中,你能看出佛陀肯定是气质超凡、气质特别好的,但并不是天天都冒光的那种状态,或者满天飞那样。
而且,能看出来那个年代的比丘跟外道沙门的穿衣打扮也没有明显区别。我们现在中国人一看佛教出家人就知道这是和尚,跟道士打扮不一样。但是在印度那个年代,佛教比丘和外道也没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就是牢牢扎根于当时的沙门潮流之上的。现在如果你去印度还能看到有一些外道,当然他穿得跟我们国内的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跟我的穿着有点像。你一眼看不出他穿的跟我有什么区别,他的穿法都是像我这样,但是有些细节上的差别,我能看出来,你们可能看不出来。但他们不是佛教出家人。
这是对于佛陀本人的一个神化,属于在后期发展流变中另外一个发展趋势。
再一个就是他们想要去诠释一些物质现象、心理现象。这主要是在佛陀入灭后至年间,我们管这个时期叫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分裂成很多部派,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论典,各自有各自的思想体系。这些论典就是不同部派写的,有些学者也管这个时期叫阿毗达摩佛教时期。阿毗达摩是论典,它的字面意思是“增上法、胜义法”。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管阿毗达摩叫胜义法?就是因为他们觉得“经典里面不够严谨,我们要把它严谨化,我们要把它成体系化总结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胜义法。
那个年代有很多的部派,不同部派都有自己的论典,他们争论的主要的点在哪呢?一个就是有关佛陀个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佛陀的外表,例如佛陀有没有体味一类的问题。还有一些就是类似于古代的科学,比如把物质分成二十多种,也有分成四十多种,叫做色法。还有关于心理有多少种,这个问题不同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以及人的心和身体是怎么交互运作的,心是怎么运作的,这类似于那个年代的心理学。他们开始研究这些东西。包括这个世界是什么构成的,过去佛、未来佛是怎么来的,这类似佛教的创世论,北传南传都有。这些都是部派佛教的特色,佛教徒们开始研究这些东西,想把它们理论化起来。
实际上佛陀出家是有明确目标的,就是为了灭苦,他出家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苦的问题。他的伟大就只体现在这一个地方,而且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把这条道路彻底地走通了。
其实上面所列举的这些问题都是佛陀本人不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佛教的僧人也好还是在家人也好,都想把这个理论体系扩充起来,包括神化佛陀本人,于是才出现了后代不同部派间的争论以及更进一步的演变。
佛教流传到中国之后也结合了儒家思想,并出现了一些转变。佛教是根植于出家文化、沙门文化之上的,沙门要出家,依靠在家人供养生活,托钵乞食,但是我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不能接受这种做法的。至少在古代,不结婚、不繁衍后代、也不为家庭、家族、国家做贡献,就跑进森林躲着了,这是被常理所不能容的。
所以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也融合了很多儒家思想,比如说古代佛教界就有针对孝道问题的探讨。为什么佛教不讲孝道?或者说出家是不是背叛了中国的孝道?它也有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调整,学术化的佛教研究都能看到这个问题,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地融合这些东西,并对佛教思想作出改造的。这是无可厚非、是必然的,是历史的选择,不改变的话就会被淘汰。
但是我们现在因为有考古学、文献学,可以去对比一些不同东西。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佛教人士对纷繁复杂的佛教经文感到无所适从:“很多经文互相矛盾,这个经这么说,那个经那样说,很多经文明显是互相唱反调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它们又都自称是佛说的。”这些人没有历史视角,不知道这些思想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受到了什么影响,是怎么一步一步不断融合其它的一些思想的。所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最早的智者大师判教,把阿含判成小乘。包括玄奘法师也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只好去印度取经。
我们现在可以借助不同的研究手段,基本上能把历史脉络、大概的一个框架整理出来:不同的思想出现在什么时间?怎么影响佛教?怎么渗透到佛教思想当中的?以及最早期原始佛教时期,原始佛教有一些什么样的理念?它与部派佛教时期有什么不同?有些什么区别?这些还是梳理得比较明确的。
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这些教导指导我们的实践、指导我们的禅修,能让我们从佛法中受益,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我们现代人唯一应该关心的。哪怕说得再高大上,就算是最原始、最纯粹的佛法,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就像科学也是要演变的、不断发展的,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个佛法不管是最原始的、还是后代的,能不能对我有帮助才是最主要的。所以这也是我个人探究的一个方向。但是我个人还是愿意去探讨佛陀本人的教导,因为佛陀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人,但是他确实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智慧特别的高。
学佛的目的
我们中国的佛教徒都知道一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体会“佛法难闻”到底难在哪?根本不知道佛法有多么难得,可能有些人认为遍地都是佛法。
真正的佛陀的教导是很厉害的,他的智慧远远比飞天遁地要厉害得多,因为它真的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是我个人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的,随着禅修的不断深入才意识到佛陀到底伟大在哪里。他的伟大会让你感到匪夷所思:怎么历史上会有这么伟大的人?这个人怎么智慧高到这种程度?真的会有这种感觉。而不是说他天天放光、满天飞的那种伟大,他的伟大完全不体现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把我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我对自己的这些成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它是真的至少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的,我也认为它确实能给每个人带来好处,这个好处就是你当下可以见到的,可以体会到的。
刚才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佛教不是宗教甚至还反宗教,那个年代的宗教就是婆罗门教,不仅佛陀自己反宗教,沙门思潮本身就是反婆罗门、反宗教的。
另外,它不仅不是宗教,它也不是科学,它不研究物质是怎么构成的,什么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佛看一杯水,八万四千虫。想要通过这个来证明佛陀的伟大,如果佛陀的伟大体现在这里,那发明显微镜的人不比佛陀伟大很多吗?佛陀只是自己看,那发明显微镜的人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那发明天文望远镜的人不也很伟大吗?更何况这句话还不是佛陀说的,这句话不出现于任何的佛教经典,它是清朝的一个文人说的,与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不是科学,甚至也不是哲学,因为它不研究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甚至佛陀完全不回答这些问题,他认为追寻这些问题毫无意义,不能解决任何实质的问题。而西方哲学发展了很多年才开始批判反思形而上学,才开始意识到研究方向错了。
佛教是干什么的?如果一定要拿我们现在的某一个学科跟佛教去类比的话,应该是心理治疗。但是佛教绝不是普通的心理治疗,为什么?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在于对健康的标准不一样。我们现在认为一个人能正常生活、正常工作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了,没什么问题了。
佛教不是这样,它是立足于“苦”这个概念的。我们每分每秒都能体会到大大小小各种苦,尤其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使人时刻都感受到苦。我们对这种苦体会得更加直观,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最需要佛法的时代。同时我们又是最不需要佛法的,因为消费主义高度发展导致我们有种种的像抖音这种东西,随便一翻就有可以转移你注意力的东西,让你暂时不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所以好像我们又很不需要用佛法对我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佛陀是为了解决苦的这个问题才出家的,后来他传法也是完全立足于这个目标——帮你解决苦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总认为只要达到一个平衡就行了,比如说我们生活工作有很多的压力,但是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要在我还能承受的范围内就行了。但是佛陀那个年代,印度人比较轴,他们不认为这种平衡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我必须把这个事彻底地解决。”佛陀发现的这个禅修方法、这条道就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一定能彻底地解决。
我们现代人如果来学习禅修、学习佛法,也许不能达到佛陀那个境界,或者说你在这一世未必能达到究竟的解脱,彻底地断除一切苦。但是法是当下可见、请你来见、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个法是不需要等到你这样修或那样修,然后哪天你就忽然一下觉悟了,解决问题了,不是这样的,你当下就能见到它的好处。如果你把它看成一种心理治疗的话,可能你不能这一秒就见到好处,但是至少说治疗了一段时间,一个疗程过了之后,你总得有点效果吧?所以佛法的修习,真的是使你能直观地体会到它的好处。所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即使不能在当生达到究竟的解脱,你一样可以从佛法的训练、实践中获得好处。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内容,后面会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讲解。(节选完)
??
《法与非法》|什么不是佛法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连载文章《法与非法》连载(上)——法心尊者?答疑群——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