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非法讲座bull第三讲解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

年9月26日线下法谈讲座录音

法与非法·第三讲解脱之道(上)

目录

前言

佛法的核心目标——四圣谛

与修行息息相关——业与轮回

修行的根本立足点——动机

修行的两部分之——律

修行的两部分之——法

前言

今天讲的内容跟禅修相关,因为时间有限,也很难全面地讲解。其实在修行的每一个阶段,需要了解的跟禅修相关的概念并不是特别多。很多时候读佛经,即使我们理解了很多概念的意思,也没有办法在身心上直接地体会或者直观地理解,那是因为你还体会不到。比如有人问我五蕴是什么意思,我简单地解释了一下,他说还是理解不了,我说理解不了是因为你观察不到,要是在修行中有直观的体会,我一说你马上就明白了。所以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禅修是怎么回事。前面之所以没有直接讲禅修,是因为对于修行来说理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学踢足球,如果一上来就只想我要练习怎么传球、怎么射门,但是连门在哪里都不知道、计分规则都不明白,就算技术达到世界顶级水准,能不能踢得进去球也完全是凭运气,对不对?这也是为什么我前两天讲的看似都跟禅修没有关系。第一天我简单地说了一下佛教以外的种种思想,以及它们在后期佛教发展过程中是怎么跟佛教思想融合、互相影响的。佛教自身在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也经过了不同的流变和演变,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上也有一些很固执的派系拒绝演变,那就被历史淘汰掉了。比如在部派佛教时期有个“雪山上座部”的派系,这个部派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认为当时的佛教已经乌烟瘴气,所以整个部派搬到雪山里去住。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部派没有任何东西流传下来,完全消失了。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佛教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流变就觉得这是邪恶的,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但是演变归演变,如果一个派系的演变完全忘失了佛法的根本目的,那就有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不能被称为佛教或是佛陀的教导了。还是比如踢足球,战术打法可以不断进展,但是规则、往哪射门,这些是永远都不会变的。如果连这个都忘了的话,那这也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战术了。所以这是第一天讲这些的目的。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

佛陀本人出家是有明确的目标的——离苦。他后来教导法也是完全立足于这个核心目标——教导别人怎么去离苦。他自己也明确地说过: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只教导两件事——苦和苦的止息。如果把这个概念稍微扩展一下,佛陀管它叫四圣谛。“谛”的意思就是所谓的真理、核心理念。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第一圣谛——苦圣谛。佛陀开示苦的时候,不是告诉你很多概念、告诉你人生很痛苦、轮回很痛苦,当然这些佛陀也讲过。但是苦应该是很直观的,是直接在你的身心上面起作用的,不管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当它作用在你身心上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它是苦还是不苦。所以关于第一圣谛,佛陀的指示是:此是苦,应知。也就是说你应该知道,应该直接地去体会。这个“知道”不是从思想上知道,而是你要在当下的身心上看到它、体会到它。这是第一圣谛。第二圣谛——苦集圣谛,苦是怎么来的。苦集圣谛可以说是佛陀比较有独创性的地方。后代的心理学也立足于想要解决人的烦恼问题、负面情绪问题。我自己出于教学目的,也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总的感觉就是都是在隔靴搔痒,就差了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是佛陀所说的第二圣谛:关于苦是怎么集起,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比如我们小时候可能有一些心理创伤、一些心结。我有个朋友小时候被气球爆炸吓到过,导致他一直都特别害怕气球。有的人可能被鸟吓到过就害怕鸟,害怕所有有羽毛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心结,或者小时候喜欢什么长大了还是喜欢什么……当有些心结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时候,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往往会让我们回溯到某一具体的事件,然后从这个上面着手解决它,这属于佛教所说的执取的部分。渴爱和执取这两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什么叫执取呢?就是对于某些具体事物的执着。有四种执取:对于个人身份的执取,即我论取;对于一些仪式感的执取(戒禁取);对于满足欲望的方式的执取(欲取),比如你喜欢吃这个他喜欢吃那个,这就是不同的执取;还有对于种种观念的执取,比如对于社会的、对于人生的、对于事物的看法,这些都是属于见取——对于观念的执取。但这些并不是形成苦的根本原因。形成苦的根本原因是更进一步的、你内心的渴爱,巴利语叫ta?hā,它的字面意思是渴求、渴望。这种渴望很多时候是没有具体指向性的,但当它结合了我们的执取之后,它就开始被赋予了一个具体的含义。比如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激起了你的嗔恨心,于是在接下来做其它事的时候,遇到了其他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把这个嗔恨心投射到他们的身上。这是渴爱和执取的交互作用。我们如果只是从所执取的具体事物上去下功夫,比如你害怕鸟就从鸟这个问题上下功夫,你看到什么食物就特别想要吃,然后你光是从具体食物上去下功夫的话,这个永远都没完没了。就像谈恋爱一样,一次恋爱失败了特别的痛苦,你不会觉得爱情本身有问题。你觉得是我没有遇到好的人,下一次遇到更好的人可能就解决了。但是就算你从失恋中走出来了,全世界还有几十亿人,这个永远都不会有尽头的。对于食物的执取、或对于其它种种事物的贪着或害怕,是永远不会有尽头的。你今天害怕蟑螂、明天害怕蜘蛛、后天害怕蛇……这个没完没了。但根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你内心的渴求、内心的躁动、想要向外抓取的欲望,这是永恒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算动物也是这样,只是执取的东西不同,我们喜欢吃的东西跟狗喜欢吃的东西就不一样。这是第二圣谛。第三圣谛就是第二圣谛的反面,通过断除内心的渴望来证得苦的灭除。苦的灭除既包含了究竟彻底的灭除,也包含了相对的灭除。你相对地去除烦恼,就会相对地证得一部分的快乐。好比说我们很多人觉得“有时候贪心让我快乐”。你想吃什么的时候,觉得享受食物这个事儿挺高兴的,但你想一想当你特别想吃的时候,是想要吃的时候感觉快乐,还是吃到之后感觉快乐?——肯定是吃到了之后感觉快乐。我们一直用这种方式来满足内心的渴望,这就导致我们的心产生了一种观念认为:不断地向外找寻,通过外部的事物来满足欲望,我就可以获得快乐。但实际上这是反了,因为你没有直观地观察内心,所以才会有这种观念。如果你直接地观照内心的运作,会发现贪心生起让你不舒服、让你受苦,然后通过吃食物平息了你的贪心,你才感觉快乐。我们吃饱了之后抽根烟感觉挺舒服的,这是因为你的贪心平息了、烦恼止息了,你才感觉快乐,不是这个烦恼本身让你快乐。这是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第四圣谛就是具体的灭苦方法——道圣谛,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灭苦的方法。这是佛陀教导的核心——四圣谛。

与修行息息相关——业与轮回

之前我谈到了世间正见,也就是业和轮回,这相当于佛教的世界观的部分。既然佛陀从来没有兴趣解释世界是怎么回事,那他为什么要讲业和轮回呢?因为这是跟你的修行息息相关的。业的根本在于你内心的动机。佛陀明确地这样说过,思即是业,“思”的意思就是动机、意向,你内心的动机和意向,就是造业的地方。这说明什么?说明佛教不是宿命论,不是悲观地说我们以前造了种种的业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不是这样的。你的动机在哪里?你的动机就在当下你的心中生起,你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ianiyaa.com/ddts/30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