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文咄咄逼人的印度思想起源印度战略

序言:中印对峙进入第二个月,中国从外交部到前任高层都通过不同形式表达了对印度的不满正在加深。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显示出中国正在逐渐失去对印度的耐心。中国驻孟买前总领事刘友法在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法,当军人越境到其它国家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敌人。印度只剩三条路可走,一是撤军,二是被俘,三是被歼灭。中方一直很有耐心等待印度理智的走第一条路,中国给予印度高层以充足的时间去处理这件事情,因为中国不希望和印度交恶。但是,中国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印度不要执迷不悟。”这话已经说得非常重了,我们经常采取这种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以便给现任高层领导以更大的转圜余地,这就是大国外交的道、术、势。看到中印冲突迟迟不能和平解决,使布鞋君产生了要认真研究一下印度战略思想的演变过程,以便我们的读者朋友对印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占据南亚次大陆的主体部分,领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占次大陆总面积的67%,其本土由北向南深入印度洋余公里,控制着亚洲国家的海上生命线“印度洋战略通道”靠近石油宝库中东、链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咽喉马六甲海峡,印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扼控东亚、太平洋地区、非洲、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的国际航空及海运的战略要冲。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说过:“印度的地缘位置决定我们决不能扮演二等角色”。但印度的地缘形势因为喜马拉雅山山脉而与亚洲大陆主体相隔,缺少人员往来和交流,又使印度长期闭关自守,在南亚独自尊大,唯我独尊形成了超级自负的民族性格。

印度的历史大部分都是分裂史,只在公元前到年的孔雀王朝和公元到年的莫卧儿王朝,这两段历史是大统一的。印度历史经常被中断,可以这样说,一部印度史就是一部征服者的历史,印度的战略思想中也经常融入外族的战略思想,甚至后来照搬英国的战略思想。

印度文明真正的兴盛时期“孔雀王朝第一阶段”。

公元前4世纪20年代,有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孔雀王朝创始人),他来到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因语言冒犯而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他想继续挥戈插向印度的腹心,但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的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使这个高傲的征服者不得不第一次屈从了部下,在留下了代理人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块热土,一去而不再复返。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印度一个世代养孔雀的家族,名叫莫里亚家族。从亚历山大那里逃跑之后,一个叫桥底利耶的婆罗门的帮助又使他时来运转。桥底利耶看中了旃陀罗笈多的才能,便在他身上投资,帮他弄到了第一桶金,又利用这些钱财招募了一支军队。在旃陀罗笈多的出色领导下,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终于在反马其顿人的斗争中成为主力。旃陀罗笈多成为这里新的统治者,建立了孔雀王朝,时间是公元前年。接着领20万军队击败是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统一印度。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庞大的帝国被他几个部将瓜分,亚洲部分主要被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取得。塞琉古想恢复马其顿人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的统治,于公元前年带兵入侵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已入暮年的旃陀罗笈多依然宝刀未老,打败了马其顿——希腊入侵者。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明显对获胜方孔雀帝国有利,塞琉古的军队撤走,并将印度河西北部地区的的一些土地也让给了旃陀罗笈多。双方缔结婚约,结成世代友好邻邦。旃陀罗笈多打下的基业,由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和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并发扬光大。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他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时间在公元前年。

布鞋君书评:旃陀罗笈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始祖便是桥底利耶,长于权谋,后人称之“印度的马基雅维利”。著有《政事论》亦译为《政治经济理论》、《利论》或《治国安邦术》)。内容广泛,包括内政、外交,民政,军事、经济,法律和科学等,并提到中国的丝。全书共十五卷、一百八十篇、一百五十章,作为旃陀罗笈多及其后继者从政指南,为古印度重要政治文献。

考底利耶说:“宝库建立在开矿的基础上,军队建立在宝库的基础上,拥有军队和宝库的人可以征服整个地球。”考底利耶十分明确地指出,在遵循"鱼的法则",即大鱼吃小鱼的世界里,国王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成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势的征服者,因为只有规模和权势庞大、且国内不存在任何不稳定情形的帝国,才能遏制大鱼或外来入侵者。《政事论》中提出:“英明的君王以臣民之乐为乐”。

考底利耶说:“一位印度国王要想获得成功,唯有明了怎样在针对邻国的各种方法中做出战术上的选择。有哪些根本的选择呢?考底利耶为我们提供了6种方案:

第一,和平共处:当一国处于劣势时,应谋求与强大的一方协调和共处;

第二,战争:实力占优的一方应发动战争;

第三,中立:认为敌人无法伤害我、同时我也不够强大到足以摧毁敌人时,应维持中立;

第四,进攻:拥有进攻所需的手段的国家应对敌人发动进攻;

第五,联盟:缺乏防护自己所需的实力的国家,应寻求他国的保护;

第六,双重政策:与一国实现和平,而对另一国发动战争,以实现其目的。

考底利耶指出,通过对上面所述方法单独或综合的运用,就能够建立一个足以确保自己生存的强大的帝国。

考底利耶说:“曼茶罗理念”意指一系列的圆圈,在各层圆圈中,一个国家最直接的邻国总是被视为敌人,而紧邻着的外圈,即敌人的邻国则被视为朋友,依此类推。曼茶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印度必须要依现实的利益而论。

考底利耶在《政事论》中也提到货币等经济问题,有一章专门论及钱币的铸造与货币制度的采用,并规定国王在土地的产品中征收1/6的赋税,有的甚至高达1/4。它规定:全印度都是国王的财产,国王征收赋税、罚金及买卖上的什一税。

考底利耶说:蛇即使并没有毒,它也会假装有毒的。每一段友谊背后都藏着个人利益。没有不藏着个人利益的友谊。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只要恐惧接近你,就攻击并摧毁它。花香只能顺着风的方向传播。但人的善良可在任何方向传播。神不存在于神像中。你的感觉是你的神。你的灵魂是你的神庙。头五年,像一个宠儿对待你的孩子。之后五年,责骂他们。到他们十六时,对待他们像朋友一样。你长大成人的孩子将是你最好的朋友。书对愚蠢的人是有用的正如镜子对盲人一样有用。教育是最好的朋友。受过教育的人到处受到尊重。教育胜过美丽和青春。

印度孔雀王朝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宾头娑罗(IAST:Bindusāra,或译为宾头沙罗、频头娑罗,意译为适实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约前年~前年在位)。宾头娑罗承继了父亲的扩张政策,为帝国增添许多领土。宾头娑罗去世于前年。在他死之后,他的两个儿子阿育和修私摩展开了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后阿育获胜,并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

阿育王(英语:Asoka;公元前—前年在位)。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年,宾头娑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终,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统治时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

布鞋君书评:阿育王的战略思想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前期是提倡帝国征服理论。后期提倡非暴力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在阿育王放弃战争和进行文化扩张。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笈多王朝(公元年~年)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

公元前年,笈多王朝建立,它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伊斯兰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

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年)

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年击败拉其普特人,年又消灭了普什图人的残存力量。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普什图人首领,他在1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普什图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徒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著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贾汗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贾汗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奥朗则布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

:英国战略思想对印度影响

作为海洋大国英国的殖民地,英印自然无忧海上威胁问题,也沿袭了次大陆历代统治者的一贯做法,把防御重点放在陆地安全上,构筑西北部的“三层战略边疆线”和“西藏缓冲区”是基本的战略思路。对此,独立后的印度政府萧规曹随,只是由于次大陆地缘政治的变迁和中国西藏的解放,表面形式有所不同,但理念和实质被全盘继承,而且构筑西北“三层战略边疆”针对俄国的思维模式被复制到东北方向对付中国。

在独立之初,印度就有意识地组建海上一支力量,在年英国宣布逐渐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军事存在时,曾试图填补印度洋地区的“权力真空”,只是由于东西方对抗的国际大环境和自身实力不济而未能如愿。然而,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印度政治家和社会精英的观念中。年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以次大陆为中心,依据利益攸关程度和地理距离划分为三个海域控制区,即海岸至公里海域的深度控制区、—公里的中度控制区、公里以外的软控制区,这同英印安全思维中的“三层战略边疆”如出一辙,旨在确立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和排他性的海上霸权。

:印度国父甘地的思想

英国于年8月撤离印度,印度次大陆战略统一性被撕碎,地理边界重新划分导致防务碎片化。历史上兴都库什山脉上的开伯尔山口是大英帝国的防务安排中的核心部分,现在归巴基斯坦。同样海湾国家一度作为英属印度安全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今却因临近巴基斯坦而给印度造成了新的防务问题。在北方,西藏曾作为保卫英属印度的一个巨大缓冲带,当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后,印度的北部边界丧失主动权。

甘地的思想非常庞杂,但是甘地的主要思想是非暴力不合作,这个思想也深受当时印度各个宗教的影响,其实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都对非暴力有记载,但是甘地把非暴力的思想发扬光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甘地的主要思想的形成也跟他个人克制的生活有一定关系,甘地在生活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食素、默想和禁欲都是他克制自己生活的方式,甘地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有一天。甘地的主要思想还有真理是神,当时印度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甘地的这一思想使得印度这个拥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在宗教上逐渐统一,也使得印度人民把自己的信仰和现实中的梦想给合起来,激发了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反抗斗志,使大量人民参加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斗当中,还利用绝食的手段来反抗英国政府对印度的压迫,当时英国国力也开始衰退无暇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药
治疗白癜风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jianiyaa.com/ddts/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